你为何要强迫自己合群????
合群未必是好事,为此有人说:“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你的青春。”那些害怕寂寞,成天在饭桌、酒局、歌厅里看似合群的人,或许都会淹没于芸芸众生中。如果过度社交,阅读、培训、专业学习、创业计划就会被挤压,自己可支配时间、金钱、生命被浪费,尤其创新思想也被同化和淹没。过度社交的直接后果就是:最终“堕落”成为了普通人。
叔本华说:“要么平庸,要么孤独。”很多时候是无效的社交禁锢了自己的发展;“寝室,是堕落的温床;合群,是淘汰的开始。”不合群不是因为孤僻,不是因为孤芳自赏、狂妄自大,而是因为喧嚣终究过去,孤独必然而然。
如果你觉得你没错,为何要合群?正是你的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作家刘瑜说:“我没有‘圈子’,因为我懒得去经营关系。”刘瑜说自己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她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坚持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反而成就了自己。同样不合群使韩寒却成为了自己。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罗永浩说:“有思想的一定不合群。”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在历史的长河中,类如《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之人——卢梭;再如那个“躲”在滕尼斯堡的康德;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被誉为一个奇怪的老头,排斥西方价值却又不可思议的打着另外一种算盘;朱学勤躲进书斋,硬是弄了本《书斋里的革命》;陈丹青放弃一个清华大学的教授不做,敢当自由画家和作家等等。正是他们的不合群成就了他们的思想,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与人生。
“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喽才扎堆,只有内心不强大的人才会计较是否合群。优秀的人没有必要合群,你见过大咖们祥林嫂般地吐槽过“他们为什么孤立我?”
优秀的人没必要花精力迎合别人,花心思经营人际关系,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孤独是可贵的,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内心笃定地去做自己,独辟蹊径地思考问题,免于大众烦扰后,反而能清清静静地享受人生的多样性。
周国平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们都知道,当自己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注定他们不会合群,但没关系,他们敢和别人不一样。最有能力的人都有某种奇异之处,这使他与常人区分开。敢在人群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的人,敢得罪人群的人,必是有大本领。当一大群人都反对他的时候,他还是依然不改变他的想法的人,定是能干的人。 固执的人多数时候要比随顺的人要强,狂妄的人也多数时候有过人之处。
不合群的独处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会的与自己的相处方式,越早懂得“不合群”的道理和越快学会独处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那个最不合群的人,将会是夜空里最亮的星星,这也是寻求内心幸福与安宁的有效途径。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写道这么一句话,“寝室是堕落的温床”,因为四个人,三个人打游戏,第四个人不玩儿,为了合群,于是也加入了战斗的队伍。
今天跟朋友聊天时,谈到现在很多公司HR招人都还是先看学历,再看性别、年龄、婚否,然后才是工作经历。至于为何看重性别、婚否就不说了,从人资的角度,女性在求职时,确实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对待。而这么多年来招聘一直揪着学历不放,因为重点高校是一个更好的圈子,相信从这个圈子出来的学生总不会太差。
我之前也谈过大学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也有大量的励志文章谈到,二流大学出来的学生如何逆袭成功的。其实这“逆袭”二字,无疑已证明,非重点高校出来的学生,就处于一个较低的圈子,能够冒尖出来,算十分难得了,被称为逆袭,其实他们的一些成就,在重点院校的学生里已见怪不怪。
前段时间,有个刷遍朋友圈的营销活动,逃离北上广,可北上广逃离的了吗?各种资源的优势,形成了更好的圈子。不管你是否承认,大城市拥有更好的资源,并且越加集中,我在这里可以提到一个数字,20年前清华北大每年的新生中,70%为农村大学生,而近三年,每年的新生群体中,农村大学生已不足25%。双方不平等的竞争中,一方拥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机会。
其实,很多人原本都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可最终难免融入到身边的圈子里,而这样的合群,正是淘汰的开始。在一天天的懒惰中你终将明白,你只是在你所在的群体看起来很努力罢了。而你自以为是的成就,其实只是所处的圈子太弱。
我们内心其实都是想要获得群体的认同与接纳,这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去看,你如今所处的圈子,究竟是否适合你?当你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圈子,就不要去随意融入其他群体,因为在我看来,低俗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在独处的时间里,你要尽力的去完善、发展自己。由于每个人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孤独其实是一种常态。
但孤独并不是孤僻,不与人打交道,对任何事不屑一顾,而是去寻找自己的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那就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寻找的路途不必太介意别人的看法。我们需要的是一群气味相投之人,而不是表面的合群。
《生活大爆炸》里有这样一段台词,“或许你在学校格格不入,或许你在学校是最矮小的,最胖的,或者最古怪的,或许,你没有任何朋友,但其实这根本无所谓。我的重点是,那些你独自一人度过的时间,比如组装电脑,或者练习大提琴。其实你真正在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有趣。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注意到你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酷的人。”
一个好的圈子,适合自己的圈子,会帮助你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而有些圈子,会让你沉沦。不要逼迫自己合群,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独处之时,恰恰是最好的成长、丰富自我的时刻,你也会终究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
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八个人。每当宿舍八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一个游戏,就是把八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三个人,组织大家打牌,剩下两个人就打开电脑,打起了dota,或者拿出手机不停地刷着网页,或者躺在床上拿着psp等待着他们的轮换。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八个人里面,一定会有一两个人混的还可以,但是也一定会有人混的差。混的可以的,在大学四年,活的多么假:因为他组织别人堕落,自己却坚定的向前,表里不一,活的多么难受。而混的差的,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根本不知道,他就是跟风了,可是到底哪里出了错误了,他根本不知道。
最近的课堂上,我不停地强调一点给我的学生,大学期间,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室友,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因为,最近我开始发现,寝室,是堕落的开始;合群,是淘汰的起点。在好多人的字典里面:
四个人,三个人不停地下载着苍井空,第四个人不看,就是不合群。
四个人,三个人打着游戏,第四个人不玩儿,就是不合群。
四个人,三个人搞着gay,第四个人不搞,就是不合群。
人是怕寂寞的,于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合群:
可是。你以为你在合群,你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你以为你交了朋友,当你毕业一无是处时,谁还会把你当朋友;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单。
有人说孤单痛苦,那谁又说过,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会痛苦?
我短暂的大学期间,目睹了太多为了合群和合污的惨剧,记得大一,总有人叫我打游戏,我也打,可是留下的,是和他们一样的空虚。
记得大二,当他们拿着手机不停下载新的游戏,我在角落却是拿着单词书背单词。
记得大三,寝室七个人对我集体发起攻击,说我不合群。更有人到处说我傲气逼人,到处说我坏话,但是我明白,与众不同,不是我错了,最后我只有申请换寝室。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几年后的今天,当一些人在烈日下暴晒时,我却在空调房写文章。
最重要的是,我已经忘记了当时说我不合群那些人的名字是什么。我知道,他们中有可能还有人惦记着我,盼望我早点死掉,但是我只想说,他们惦记着我,说明
他们生活里面不能没有我;而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说明我的生活里面可以没有他们。
直到今天,我认识了许多人,有些是有名的大导演,有些是知名的演员,有些是牛掰的创业家,有些是银行、政界的大亨,有些是当初都不会正眼看我一眼的美女,最重要的是,我交了一帮好朋友。此时此刻我才会感激,当初我没有合群,现在,我才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群体,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当初我合群,现在身边,又会是谁,又会是什么景象。
我一直坚信,英雄,永远是孤独的,只有小喽喽才扎堆。“二八定律”永远适合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百分之八十的资产;百分之八十的人,为百分之二十的服务。
尤其是男孩子,大学四年,一直合群,一直在寝室,一直不打开视野,固步自封,井底之蛙,这一切,总会在今后走进社会的某一时刻一次性还给自己。
而女孩子,更是需要在大学中培养出独立的人格,依靠一个男人,永远比不上依靠一个自己双手创造的未来踏实。
但是,我想说,我这里说的不合群,不是结仇,不是桀骜不驯。这里,我在大学做的不够,我检讨。至少,千万不要得罪人,因为道不同,不为谋。但是不代表连话都不讲,或者恶语相向。你支持他的生活模式,只是你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
这个世界很邪门,你永远不会相信,当年最混蛋的那个人,十年后会是政治界最有潜力的谁;你也不会相信,当年最不合群的人,成为了百万富翁。
无论如何,那些有点成就的人,都不合群;就算表面合群,他们内心,也总有着自己的一片世界,他们喜欢静静的思考,并且一直向它迈进。
您好,既然你想改变这就很好,
一看些正能量的书让内心强大,可以让人乐观向上,提高自信心,心态更好
二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欣赏别人,听取别人有益的意见。
三谦虚,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别人,与人交流(先从给别人一个微笑开始)待人和善,
慢慢来,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