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非常珍贵。它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早出现在1.5亿年前的中生代。在分类地位上,中华鲟介于软骨鱼和硬骨鱼之间。它的骨骼为软骨,全身有坚硬的骨质鳞,属于软骨硬鳞鱼类。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
造成中华鲟减少的原因:
1.人为捕捞
中华鲟数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捕捞。1988年以后,中华鲟虽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误捕和非法捕捞。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还有沿江的部分渔具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当前网上仍然流传着中华鲟的吃法。
2.水质污染
近年来,水质的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
3.兴建水利设施,影响洄游。
中华鲟基本都生活在长江流域,其它流域之中很少能见到。从习性特点看,中华鲟繁殖时一般会从近海地区回到长江中来,也就是回到故乡来繁殖后代。这个特点也是它们被命名为中华鲟的重要原因之一。水利设施的建立,使得中华鲟繁殖数量减少。
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中华鲟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这项工程建设以前,产卵的中华鲟逆水而上一直到达金沙江,葛洲坝截断长江水道后,洄游的中华鲟只能到达坝下,产卵江段由原来的800公里缩减到7公里,产卵场数量由原来的16处减少到1-2处,产卵场面积也只有0.4平方公里,这使得产卵洄游的中华鲟数量锐减。
环境的污染,人类的捕捞,让他们加快了灭亡,现在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他们进行一个保护。
是因为现在环境破坏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破坏了这种动物的生存栖息地,还有就是人们的恶意捕杀。
是因为这些年来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而且人们现在也得知中华鲟的价值会进行非法捕捞,使中华鲟的数量变少。
是因为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很多地方中华鳄都不适应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