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演戏时,一般要面对两个问题:
1、自我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2、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
处理自我与角色间关系的方法,决定了演员演戏方式的基本派别。
比如从自我真实感受出发的“体验派”,就是要将自己“变成”角色。
与之相反的“表现派”,则是要求表演者在内心先中构建出一个具体的“角色形象”,然后在戏中进行模仿、选择和设计。
方法派的核心思想与体验派相同,区别在于“是否可以替换交流对象”。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银熊影帝,王景春的表演方式更倾向于体验派
在电影《地久天长》中,王景春和咏梅饰演的夫妇,无论是生活细节、眼神和肢体语言,都像极了相濡以沫多年的老夫老妻。
两人之前未有任何合作和关系,电影拍摄的周期也并不漫长,但是他们却演出了“生活的踏实感”和岁月感,在演技上配合默契,实力相当。
也是这个原因,使得柏林银熊奖的评委认为他们俩是“不可分割”的组合,将奖项同时给与了他们两个人。
王景春在采访中爆料,一开始饰演王丽云的咏梅对他的外形气质不是很满意。
但是两人第一场配合的戏就互相获得了认可。
那场戏是在1980年代,去照相馆拍“全家福”,事先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拍摄时他们都默契选择表现出“互相拽拽衣角、抚平袖子”的表演细节。
因此咏梅认定王景春和自己的“表演路数”相同,夸他非常细腻。
这种“现实感”延续在整部《地久天长》中,包括老夫妻去给儿子上坟,出门前咏梅自然而然的回头帮王景春拉上衣服拉锁,顺手给“丈夫”递水,出门总是走在对方身后三四步的距离。
为了帮助在片中饰演自己养子的王源入戏,王景春一开始就做起了“坏人”。
对对方冷脸相待,无视对方礼貌的打招呼,最终成功让王源现实中的情绪在一场父子对抗戏中爆发,这也是对新人在演技上的帮助方式。
比如两次抱着最爱的人去医院的戏份,比如妻子堕胎时他在医院门口无声的反抗与挣扎。
我倒是觉得,那些没有激烈情感流动的戏份,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演技。
比如一个饱受生活蹂躏的男人,在唯一相濡以沫的妻子生命垂危的时候,该做出一种怎样的“表情”?悲伤,沉痛,还是癫狂?
他选择了震惊之后的“难以置信”与“无可奈何”。
当实际生活中真的出现重大打击时,人在“松弛”下来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反应不过来”。
这种无声的麻木和迟钝感,比任何夸张的表情都更悲伤。
还有一场戏,是孩子回来之后,夫妻二人在做饭。
咏梅饰演的母亲温柔的喊了一声:“星星回来啦。”
而王景春作为威严的父亲,无法像妻子那样表达细腻的感情,但是眼神里全都是关切。
这就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父亲。
《地久天长》让王景春终于“火”起来了,其实在这部电影之前,他还获得过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在《白日焰火》、《盗墓笔记》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
真正的好演员,往往都是“戏火人不火”。
观众记得住角色,却记不住脸。
经此一役,王景春大概会有更好的资源,在荧幕上贡献更多的优秀角色。
好演员有好出路,才是对中国电影最大的帮助。
我觉得王景春在《地久天长》里的演技,无愧于柏林电影节影帝的奖杯。而且他不但是一位特别会演戏的演员,还是一个特别会教授演技的引导老师。王景春虽然不是表演学院的科班出身,可是他凭借自己的天赋以及体验派的演技,真的把《地久天长》里的刘耀军演得活灵活现,自然得完全如同是本色出演,而且演的还如真实的纪录片一般。就是经过《地久天长》,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其貌不扬的中生代男演员,竟然这么有个人魅力。
而且王景春在里面的焊工镜头,都是自己亲自实拍的。因为他在当演员之前,大专学的就是这个专业,所以他把渔船的焊缝焊的特别专业。拍完了那场戏,船家还说“你焊的还真不错,能帮我再继续焊几个吗?”
我主要分析《地久天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处王景春的表演吧!
第一处,戏中的儿子“刘星”身亡的一场戏。
在这一处,他展示了生活中最符合逻辑的人类应激反应。儿子出意外了,他抱着不省人事的儿子奔向医院。途中王小帅导演专门给王景春饰演的“刘耀军”好几个近景镜头,在这段奔跑的戏中,他表现出了一众茫然、放空的状态,眼睛里完全写着迷茫无助。是啊!破蹦乱跳的儿子怎么会突然间说没就没了呢?儿子就像睡着了一样被他抱在怀里,怎么会就死了呢?这谁能相信和接受?王景春把那种起初的茫然演得淋漓尽致,直到最后明白过来独生儿子真的死了,呆若木鸡的表情上,瞬间如大雾一般弥漫起浓重的悲戚。他的表演和咏梅是不一样的,他演出的是那种中国传统男人式的深沉内敛与悲伤。
第二处,沈茉莉告诉王景春饰演的“刘耀军”,她怀了他的孩子的一场戏。
在王景春饰演的“刘耀军”和咏梅饰演的“王丽云”夫妇失去独子刘星后,还因为之前王丽云被计划生育引产而丧失了生育功能。而沈茉莉勾引刘耀军发生了关系并怀了孕,沈茉莉对刘耀军表示,可以把孩子生下来给刘家抚养,然后她和刘耀军断绝这种关系。可是刘耀军觉得自己那可怜的老伴知道后,断不会再和他过,这是没有责任的一种表现。可是沈茉莉这个孩子又是他老刘家最后的血脉,如果打掉了,刘家就绝后了。在决定要不要这个孩子的时候,王景春把“刘耀军”那种为难、忧虑、挣扎、希望、心灰意冷等等的复杂情绪,统统用面部表情和眼神演绎得特别到位,让观众们看得也是忧心忡忡。
第三处,王源饰演的养子“刘星”离家时候的一场戏。
王景春曾说过,之前为了让王源快速入戏,并引导他带入情绪,他还专门思考过该怎么样让王源自然而然地表演。而且他还给王源讲戏,教他围读剧本,去引导着告诉他“你这会要和爸爸妈妈永远地分开了,你要永远地离开你曾生活过的这个家了,那你会对爸爸妈妈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你决定和这个家脱离关系了,你会有什么样的举动?”等等。在片中,王源饰演的养子刘星离开家门时,下跪向父母拜别,王景春把“刘耀军”的那种心如刀割、无可奈何、操心挂念等等的情绪表达得让观众们特别动容。
《地久天长》,三个小时的电影,不仅仅是优秀的剧情打动人,里面优秀演员的精湛演技同样为人所折服,咏梅饰演的王丽云坚韧善良,饰演刘星的王源叛逆鲜活,但里面最最厉害的,是饰演主角刘耀军的王景春。
《地久天长》利用双线叙事讲述曾经亲似一家人的两个家庭之间,其中刘耀军一家因为孩子的意外离世,妻子不能再孕又接受下岗的打击,逃离北方去到福建几经沉浮的故事。导演王小帅用他最擅长的方式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展现时代的变迁。扎实的剧本,优秀的演员,完美的呈现了一个经历改革不停受撞的的夫妻俩携手面向生活的样子,该片主演王景春、咏梅双双获得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银熊奖。
王景春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将小人物的隐忍无奈发挥到极致。他本来生活幸福美满,还有兴趣相投的邻居,但儿子的突然死亡让他备受打击,他去救儿子的那场戏,现实嚎叫着奔向河里,然后抱起出气多进气少的儿子,向医院跑去。他在跑的过程中面目已经丧失了表情,像是悲痛,又像是迷茫,仿佛不敢相信这一切的发生,他只能一直跑下去,不敢停,怕停下来他就得接受儿子死去的消息。王景春完全投入了到这个丧子父亲的角色中,让人忍不住跟着他一起深喘气。
而在面对自己的养子逃学顶撞时,他又是另一种面孔,举着手想打,又下不去手,眼睛怒睁,满眼的恨铁不成钢,把严厉又无奈的父亲形象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面对自己一夜情对象找到家里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孩子的时候,他一面偷偷地看向结发多年不能生育的妻子,一面又对可能存在的亲生儿充满渴望,纠结的感觉溢于言表,即使不说话都能感受到他的慌张和无措。这些细节的展现是王景春多年拍戏总结出的经验,越是小人物,需要揣摩的就越多,而王景春做得很好。
《地久天长》的成功证明小人物也能创造大奇迹,而王景春的成功则证明上天不会辜负坚持不懈,努力提升自己的人。
昨天刚二刷完,只能说不管是男主演王景春还是女主演咏梅,都是这部电影最靓丽的色彩。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分数,我想我会给到8.5~9分。
在这部电影里,王景春把小人物的不同时期,都刻画到了极致。尽管整部三个小时里,没有很激动的情绪表达,他却能把每一场有他的表演得细致入微,深深的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让你相信这就是刘耀军这个角色。
最为突出的两场戏应该就是,他两次抱着亲人去医院的两个片段了。一次是抱着刘星,那种竭尽全力的奔跑,想要把儿子就回来的急切感,从他的动作眼神中完全能够看到,充分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第二次是他抱着丽云,想要拯救的急切感和身体能力有限的矛盾冲突感,通过沉重的步伐都能体现出来。影帝不愧是影帝,尤其是在细节处理上,格外见真功夫。
电影男女主角分别是王景春和咏梅,他们的获奖也令人震奋,王景春和咏梅两位演员在平时大众眼中并不是很常见甚至有点陌生,这次的获奖对他们来说是对他们演技的肯定与奖励,我相信在国内也会引发人们对王景春这种演员和目前正火的“小鲜肉”之间的讨论,我认为讨论是不可避免的,但王景春的成功并不应该以贬低这些新生代演员来衬托,王景春咏梅梅及吴京等人的成功是除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和努力之外,他们所经历的岁月的打磨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在时间流逝中成长,而这些年轻的演员还缺乏时间的磨练,年轻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但也限制了他们,所以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以王景春吴京等人为代表的演员们会激励着更多年轻的演员一起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