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说是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董仲舒人性论的最后落脚点是强调王道教化对于万民成善的决定性作用,这有助于加强君主的政治责任和树立君主的至上权威。
“性善情恶”和“中民之性”不仅使董仲舒的人性论显著区别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初步解决了孟、荀人性论遗留的问题,而且为他人性理论最终的政治依归——王道教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性三品的进步性:
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先秦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有重大发展。在他之前的思想家几乎都将圣人、君子、贤人、仁人等作为理想人格来追求,倡导所有人都以尧舜文武等先王先贤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这种道德理想注定只能是空想。
因为:首先,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物质生活状况差别很大,特别是处于社会最底层、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广大农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根本就没条件和机会习读诗书礼仪,是不可能成为尧舜文武那样的圣人。
其次,圣人君子的都有其诞生的社会条件,每一个时代的圣人君子内涵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后代的人成为前代的圣人君子。每一个时代要根据现实需要树立理想的道德楷模,如果当代人以前代的圣人君子作为理想楷模,未勉有点“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