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钢的琴?值得一看吗?

2024-12-02 05:00: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后来,王千源出演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比如《解救吾先生》、《绣春刀》等等,但他

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爱的电影,还是这部《钢的琴》。

  • 《钢的琴》是一部失落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下岗浪潮使得钢铁厂的工人们空有手艺却无处发挥余热,窘迫的生活使得主人公们不得不另寻他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桂林遇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困境:没有工作,妻子要求离婚,女儿想要学钢琴但陈桂林没有能力去支付一架钢琴。

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设置在破烂不堪的工厂里,这原本是陈桂林他们工作的地方,如今却无人问津。这种破旧的背景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一股落寞的氛围。

电影的背景音乐也大多是苏联时代的歌曲和一些极具年代的记忆的歌曲——这是陈桂林他们追忆那个集体主义年代的唯一方式。

但困境接踵而至:淑娴因为迟迟得不到名分与别人搞暧昧;一个工友被警察带走一个工友被妻子戴了绿帽子;钢铁厂那个作为路标的烟囱被爆破化为齑粉;陈桂林的父亲也离他而去。;甚至那一架用钢做成的钢琴能不能留住女儿也无从得知。

这些困境随着东北重工业的落寞一个一个发生,仿佛雪花一片一片地压在树枝上,谁也不知道下一片是不是最后一片。

  • 但《钢的琴》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

尽管电影的底色悲凉,但是导演张猛仍用了一个相对轻快的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电影里有不少的笑料,主角们操着一口东北话也增加了电影的喜感。

最重要的是,下岗大潮并没有压倒这一批人:为了制造这架钢琴,他们又重新聚集在了一起,每个人各司其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集体主义的年代,一个小小的乌托邦就在这一群人里悄然诞生了。

他们仍抱着对生活和生命的乐观,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怨天尤人,尽管当他们拉起手风琴的时候,仍然只有那个年代的曲子。

《钢的琴》跟今年上映的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有点类似,《地久天长》里也提到了下岗浪潮,而《钢的琴》用一种更轻快更乐观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年代。

《钢的琴》是一部拍给工人阶级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的挽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不能幸免,但好在我们有电影,用以记录那时的喜怒哀乐。

或者说,不是我们热爱这样的电影,而是我们需要像《钢的琴》这样的电影。

回答2: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值得一看。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

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

《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

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

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

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回答3:

这部由张猛导演、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获得了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豆瓣22万人给出了8.4的高分。已经不知道自己刷过多少遍了,但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在我心中,这是2010年最佳华语电影。

其实没有一个很具体的原因,可能是这部电影的一些闪光点突然那么一下就镇住了我。至今已向身边爱电影的人都推荐过这部电影,好评率也非常高。个人总结来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值得观看,有几个比较出彩的点:

出彩点一:浓浓的老工业风味,别具一格。整部剧的基调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东北老工业区的苍凉、凄冷的感觉。整体的画风和背景呈现也聚焦在东北老工业区,一群下岗工人,组建了一支民间歌舞团,在各种婚丧嫁娶的场合走穴。

哪怕锣鼓喧天,演员们穿着大红色的衣服,也只是把整个环境的凄凉显得更为凄凉。加之,秦海璐唱着中文版的苏联歌曲,整体画面和基调呈现出浓浓的老工业风,为整体剧情埋下伏笔,也奠定了环境基础。不做作、不浮夸、接地气,是给受众最直观的感受

出彩点二:亲情、爱情、事业的焦灼感,触及人心。关于亲情,是这部电视剧的主线,全篇围绕王千源饰演的父亲为了给即将和母亲离开的孩子,造一架钢琴而努力,但是最终没能留住女儿。关于爱情,陈桂林喜欢淑娴,但是在与亲情里有着两难的抉择。

关于事业,大家都曾想保住在工厂里的工作,可是随着爆破声想起,大烟囱的倒塌。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中那种让你焦灼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事业,哪怕你用尽全力想去做好,最后也难以圆满,反而是满满的遗憾。

出彩点三:王千源和秦海璐精准的人物表现,精准且真实。两位主演在形象是有天然的优势的,非常接地气,也是适合的。陈桂林一副糙汉的形象,但是对女儿时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是无法抑制的;在面对造钢琴资金短缺时说出“有钱做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做”的无奈,都非常真实的表现了一位父亲的角色。

而秦海璐标志的开怀大笑和一口大碴子味的东北话,瞬间立住了这个东北女人的形象,敢爱敢横,对于爱情愿意付出,且心地善良,是一个让人瞬间就能爱起来的角色。

哪怕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这依旧是一部绝佳的电影。遗憾的是此片虽然入围了金马影展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但都只是提名,没有获得任何头衔。当然这也不影响它本身是部好电影,不影响他值得被大多数人观看并喜欢。

回答4:

《钢的琴》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别致的一部:从豆瓣ers汹涌的追捧来看,它似乎应该算是一部艺术片,但是它又少有华语“艺术片”惯有的晦涩与“文艺范儿”。值得一看。

每一首动人的吟唱都会勾起一次难忘的回忆,每一种质朴的怀旧总会唤起一个群体的哀思。《钢的琴》是关于小人物的光荣和梦想的故事,

它用高雅的语言述说着生活的琐事,以魔幻的色彩追缅着逝去的荣耀,当“钢的琴”出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还是一幅关于繁华隐忍谢幕的残卷,一首关于激情燃烧岁月的挽歌。

导演张猛来自东北,他的上一部电影《耳朵大有福》同样关注的是改革带来的新旧交替时代里,城市小人物的挣扎和呐喊。在他的两部作品中,

都有着一种对往日的深深眷恋,而眷恋之中往往有着无声的批判。《钢的琴》有如一曲时代的挽歌,于其中可以听到一种警示,或许,对于这个物质上狂飙突进,精神上日渐倾颓的社会,不无裨益。

回答5:

电影《钢的琴》虽然是没有大牌导演和大牌明星的小成本电影,但却仍然得到观众叫好,“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桥段都像一部电影。“最无奈的年代,最深情的告白。”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