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配个体的行为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是意识的反映。每个人的心中对自己都有一个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自我介绍时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人,在实践中也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特点来处事。
例如,一个同学觉得自己非常矮,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特别留意那些海拔较高的同学,不断与他们作比较,以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二、决定个体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过程原因的分析。不同的个体可以有相同的行为经历,但每个个体对这种经历的归因却大不相同。不同的归因便取决于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
例如,自我意识积极的同学会把期末考试的失利归因为自身复习不够认真,会不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而自我意识消极的同学则会把失利归因为自己能力不济,不断否定自己,愈加消极。
事实上,当个体消极自我意识占主导时,任何行为或经历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价相关联;相反,积极的自我意识占主导时,所有的经历都会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意识是个体全部内心世界的总和,也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个体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是由自我意识不正确所造成的。
只有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正确认识、悦纳自己,合理分析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总之,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知、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控制,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体心理潜力。
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自我意识的哲学状态相反,这是对自己的关注,自我意识是对个体存在的意识,尽管这两个术语通常可以互换使用或同义使用。
当人们意识到正在观看或观察某人时,可能会出现一种不愉快的自我意识感觉,即“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的感觉。有些人习惯性地比其他人更自觉。不愉快的自我意识感有时与羞怯或偏执有关。
扩展资料:
心理学特性
在心理学上,意识具有四个特性:意向性,统一性,选择性和短暂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在某个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长时间。统一性指的是意识很难分开的。例如,当某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此人是不可能在两件事上都有意识。
选择性是有关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却没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个鸡尾酒会,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当时你和那个人都同时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却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暂性,又叫改变的倾向,是威廉·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识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河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我意识
1、支配个体的行为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是意识的反映。每个人的心中对自己都有一个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自我介绍时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人,在实践中也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特点来处事。
例如,一个同学觉得自己非常矮,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特别留意那些海拔较高的同学,不断与他们作比较,以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决定个体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过程原因的分析。不同的个体可以有相同的行为经历,但每个个体对这种经历的归因却大不相同。不同的归因便取决于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例如,自我意识积极的同学会把期末考试的失利归因为自身复习不够认真,会不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而自我意识消极的同学则会把失利归因为自己能力不济,不断否定自己,愈加消极。事实上,当个体消极自我意识占主导时,任何行为或经历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价相关联;相反,积极的自我意识占主导时,所有的经历都会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3、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意识是个体全部内心世界的总和,也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个体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是由自我意识不正确所造成的。只有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正确认识、悦纳自己,合理分析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扩展资料:
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来看,主要包括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知,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自我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如我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我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我是一个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我是一个幽默的人等等。
1、目标导向作用
目标是个体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
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的内容,就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个体依此作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自我控制作用
一个人要获得发展、取得成就,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必须具备自制的意识,对自己的情感、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对自我作出正确认识、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能够对自己的注意力、情感、行为等加以控制,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成功的路上,很多人并不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缺乏自控的意识和能力,因而与成功失之交臂。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目标的守护神,是成功的卫士。缺乏自我控制意识的人,将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缺乏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3、内省作用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理想自我”的内容,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出规划,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
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
内省可谓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审察。
4、激励作用
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个体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立、自主、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激励个体去大胆尝试、积极进取,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的潜能,激发思维活动的功能,获得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克服个体负性的自我意识,强化正性的自我意识,形成个体自我意识的良性循环。因此,往往是自我意识越健康、越积极的人,就越能获得成就;而不断取得的成就,又反过来进一步促使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
扩展资料: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它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是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是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
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自我意识
1、支配个体的行为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是意识的反映。每个人的心中对自己都有一个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自我介绍时就会把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人,在实践中也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特点来处事。
例如,一个同学觉得自己非常矮,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特别留意那些海拔较高的同学,不断与他们作比较,以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决定个体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过程原因的分析。不同的个体可以有相同的行为经历,但每个个体对这种经历的归因却大不相同。不同的归因便取决于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
例如,自我意识积极的同学会把期末考试的失利归因为自身复习不够认真,会不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而自我意识消极的同学则会把失利归因为自己能力不济,不断否定自己,愈加消极。
事实上,当个体消极自我意识占主导时,任何行为或经历都会与消极的自我评价相关联;相反,积极的自我意识占主导时,所有的经历都会被赋予积极的含义。
3、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意识是个体全部内心世界的总和,也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个体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是由自我意识不正确所造成的。只有健全的自我意识才能正确认识、悦纳自己,合理分析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扩展资料:
相关特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我意识
提高认识水平
丰富感情世界
发展意志能力
促进道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