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民贵君轻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2024-11-29 13:32: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致富于民 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一切王道、仁政的基石。孟子用水火之喻劝诫君主要满足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孟子认为圣王要了解民众的疾苦,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关于致富于民,孟子提出了几项措施。 首先,要实行井田制。孟子进一步描绘了这个理想的制度,各家都拥有五亩私田,在周围种上桑树,这样老人就能够穿上丝绸了,养一些鸡、狗和猪,老人就有肉吃了,家里的人都不再忍受饥饿,如果君主做到了这一点,一定能成为天下的王者。 其次,统治者要做到“勿夺其时”。君主应该少征用百姓服劳役,少发动战争,这样才能使百姓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让人们过上温饱生活。只有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百姓才会拥护君主,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强大。 最后,君主要减轻赋税,要做到“取民有制”。孟子主张“十一而税”,以此来限制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剥削。 二、育民于德 孟子主张只有在具备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教化。如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皆冻馁之民,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王天下,又如何让百姓去行仁义? 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使民众拥有稳定充足的物质生活,但这也只是孟子_施仁政的基础,推行王道的开始。接下来就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反对仅靠刑罚来治理国家,主张减轻刑罚,宽以待民,反对暴虐百姓,不教而诛,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因而孟子提倡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君主的职责,也是有利于其统治的。这不仅能使君主征服人心,而且使人民远耻近义,甚至可以达到“杀之而不怨”(《孟子·尽心上》)。 三、民贵君轻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依托。因而,孟子认为民心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他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孟子用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失去民心的君主还有周幽王、周厉王等,他们最终不仅都失掉了自己的王位,而且落得逃亡或丧命的下场。然而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圣王看重百姓,能体民之苦,感民之辛,注重民心,爱护百姓。“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孟子·离娄下》)因而他们能够得到天下,受到百姓的拥戴,建立起富裕、稳固、安定的国家。 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一思想给历代帝王敲响了警钟。 四、与民同乐 孟子认为君主以百姓的好恶喜忧为行政的准绳,就必然能够收服四海民心,称王于天下。孟子在与齐宣王、梁惠王的交谈中提出“与民偕乐”的主张。如果与百姓同乐就会得到更多快乐,就像百姓愿意为文王建灵台,乐意让文王拥有更大的苑囿;那些“独乐”甚至把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就会像夏桀、商纣一样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终走向国破人亡的道路。“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