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上映之后轰动一时,引起了全国关于反腐败的大讨论。剧中的刘墉公正廉洁、幽默诙谐,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宰相刘罗锅》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却也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当历史的迷雾遮不住我们的双眼之时,我们便会看到,“宰相刘罗锅”真正对的只有一个“刘”字,因为刘墉既不是宰相,又不是罗锅。
在中国古代,宰相一直辅佐这皇帝处理朝中大事。但是,到了朱元璋当皇帝时,由于朱元璋疑心太重,害怕高官夺权谋反,便下令废除宰相。后来,明朝设立“内阁”,成员为“殿阁大学士”,由皇帝钦定,处理军国大事。到了清朝,取消内阁,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是和大学士相同的官员。
虽然大学士与宰相相比,权力下降了不少。但是,总的来说大学士和宰相并无两样。史籍上记载,刘墉在乾隆、嘉庆时期均担任大学士一职,只是他任职中间有些许调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刘墉的主角地位,边以“宰相”相称。
至于说刘墉是罗锅,那更是笑谈。清朝选官员非常注重“身、言、书、判”,其中“身”要求官员必须五官端正,身无残疾。所以,科举出身的刘墉根本不可能是“罗锅”。那么,刘墉的“罗锅”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虽然“刘罗锅”这个称号是笑谈,但是也不全是假的。有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是,当时的刘墉已经是八十岁的老翁,弯腰驼背只是衰老的征兆,而并不是“罗锅”。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我们在看电视剧时,刘墉的形象被刻画成一个罗锅宰相。那部电视剧太过经典,因此在我们的心里,刘墉便成了一个嫉恶如仇、智斗贪官的好宰相。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进入官场之后,一步步稳扎稳打,直到做到大学士的官职。而正一品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因为“宰相”是对高阶官职的统称,所以,政府给刘墉颁布的任职文书中并不会明确地写着“出任宰相”的字眼,但实际上,他的官职也是宰相的一种。因此,大家称他为宰相是没毛病的。
真实的刘墉确实不是罗锅。小说为了突出个人形象,增加喜剧效果,就把刘墉写成了罗锅的形象。小说的作者在写作时估计也没想到这部小说会被拍成电视剧,拍电视剧时估计也没想到电视剧会这么火。
当时,《宰相刘罗锅》播出时,男女老少均守在电视机旁边,看刘罗锅如何智斗贪官和珅。这部电视剧的主演全都是国家一级演员,而且剧本精致,人物性格饱满,也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它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自此以后,宰相刘罗锅便成为大家常常谈论的清官形象。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废除宰相制度,清朝基本复制了明朝大部分制度。所以说清朝根本没有宰相的职务。《宰相刘罗锅》不符合史实,完全就是戏说,看个热闹得了,别较真。历史上,刘墉中进士那年和珅一岁,纪晓岚中进士那年和珅四岁。和珅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三十多岁,刘墉纪晓岚都七十多岁,像电视剧里说的刘墉纪晓岚斗和珅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