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分析]
地貌的一般特点是:山地高,平地低;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识别出地貌的各种基本形态,结合具体运动路线,地形起伏则一目了然。
[解题过程]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和平顶。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通常绘有示坡线。
山顶与凹地
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积的低地称盆地,小面积的低地称凹(洼)地。图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用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绘有示坡线。
②山背、山谷
山背,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图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分水线。
山背和山谷
山谷,是相邻山背、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以山顶或鞍部为准,等高线向里凹入(或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合水线。
③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连两山顶间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马鞍状,故称鞍部。图上是用一对表示山背的等高线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的。
山脊,是由数个山顶、山背、鞍部相连所形成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
④斜面
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面叫斜面,也叫斜坡或山坡。在地图上明确斜面的具体形状,对定向越野有一定价值。斜面按其形状可分为:
1)等齐斜面。实地坡度基本一致的斜面叫等齐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基本相等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等齐斜面。
(2)凸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缓下陡的斜面叫凸形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稀、下面密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凸形斜面。
(3)凹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陡下缓的斜面叫凹形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密、下面稀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凹形斜面。
(4)波状斜面。实地坡度交*变换、陡缓不一、成波状形的不规则斜面叫波状斜面,若干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表示该状斜面的等高线间隔稀密不均,没有规律。
3、图上起伏的判定
判定起伏就是在地图上判定哪是上坡,哪是下坡,哪是平地。判定起伏时,首先要对判定区域进行总的地势分析,在该区域内,找出明显的山顶,分析山顶间的联系,找出山脊以及主要分水线、合水线的走向,然后结合河流、溪沟的具体位置,判定出总的升降方向。总的地势分析之后,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基本一点,即在地图上,凡属运动路线与某条等高线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现象(与某条等高线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或相交)则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具体分析时,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②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与等高线连接的一端为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③根据河流符号判定
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即当离开河流一侧作横方向运动或成一定角度运动时,就是上坡,相反方向运动时则是下坡。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上游等高线高,下游等高线低。
充分利用等高线辨别啊,等高线的疏密反应的就是地形坡度平陡。
个人判断方法建议:可以近乎垂直与等高线图辅助箭头,箭头指向等高线变高的一侧。
山顶:等高线最高的地方,也就是辅助线头集中指向的地方;
山脊:沿山脊的辅助箭头,其两侧等高线向前偏移延伸;
山谷:沿山谷的辅助箭头,其两侧等高线向后偏移延伸;
鞍部:画辅助箭头会出现双箭头,简单就是等高线会出现》《这种形势的。
断崖:等高线特别密集处,典型就是等高线出现多条合并的地方就是断崖。
个人技巧,如有图讲一下就更简单了。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凸,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缓。
根据等高线的凸向,数值等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如图中MN处)。
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凸,就是山谷(如图中AB处)。
鞍部:两山峰之间的较低部位,就是鞍部(如图中CD处)。
陡崖:等高线重叠,就是陡崖(如图中EF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