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五十多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60%以上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轻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丝织、棉纺织、陶瓷、冶炼、造纸等部门,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手工工场。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如乾隆年间,直隶怀柔县郝氏,有“膏腴万顷”;①乾隆、嘉庆之际,大学士和珅占地8000余顷;道光年间,直隶总督琦善25000余顷。至于占地几千、几万亩的地主,为数就更多了。大量土地的集中,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乾隆时,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②随着土地的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愈加沉重,当时的地租率竟高达50%以上。农民日益贫困,过着牛马奴隶的生活,因此,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过速的人口增长,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全国人口约为二亿零五百六十万人,1812年(嘉庆十七年)增至三亿三千三百余万人,到1835年(道光十五年)达四亿多人,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耕地面积不可能成倍增长。嘉庆年间全国人均耕地二亩多,道光年间已下降到不足二亩。这也造成流民增多,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吏治日益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乾隆时揽朝政二十多年的权臣和珅,用各种手段积累的不义之财竟达四亿两之巨,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总收入。地方官吏巧取豪夺,更是无孔不入。道光时诗人张际亮在给鸿胪寺卿黄爵滋的信中,对吏治的败坏作了生动的揭露:“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借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归未数日,胥差又至矣,门丁又至矣,必罄其家产而后已。”①在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下,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但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都已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许多人竟吸食鸦片,聚开赌场。京城的八旗兵,“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外省军队,甚至出现了骑兵没有马,水勇不习水,武器生锈,炮台失修的严重现象;若遇检阅操演,骑兵便临时雇寻马匹,水勇雇寻渔户冒名顶替。至于沿海水师,也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是薄板旧钉钉成的,“遇击即破”。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时 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 井田制瓦解
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杜诗发明水排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
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秦 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⑥西 汉:a.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⑦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⑧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⑨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⑩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③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⑤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⑥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 商人群体活跃。
⑧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⑨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 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9.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10.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清朝子1634年开始正式统治中国,这个发源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统治开始是暴力,不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只是在初期。后来渐渐的他们发现自己的文化不如中原地区,于是向汉人学习,也因此满人允许汉人为官。清朝的皇帝总体上来说是很勤政的,特别是在清朝前期。所以清缔造了一个康乾盛世。在这个盛世里统治者开始自我陶醉了,他们目空一切,乾隆时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俄国的彼得大帝开始向西方学习。此时的乾隆却在整理中华典籍收藏文物。乾隆以后的皇帝只是在做着以禹舜为榜样的事,比如治理黄河,奖励耕织。并没有向西方学习技术,并没有发展中国的新的生产力清朝统治者的自大造就了中国的落伍。后期的统治首先是腐败,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类大兴文字狱,社会上思想僵化,贫富悬殊。1840年以后清朝在外帝国主义的枪炮下一方面充当帮凶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想联合农民共同对敌。但是结果他什么也没有捞到在秘密支持义和团失败后撕破脸联合列强镇压之。它割让土地,在鸦片战争后俄国趁机扩张,英国欲在亚洲伸张,美国也想分一杯羹,中华土地遭受鲸吞蚕食。但是后期清统治者毕竟也做过努力,比如洋务运动,比如送留学生出国,比如允许民间兴办实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现代化。清朝在文化上是对中华文明的整理与总结,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越来越僵化的科举制度和文字狱也是同行的。在经济上实施了新的税制,进一步开发了南方,引进了高产作物,比如红薯等。在政治上是腐败黑暗的,不思改革的。
首先,清朝是满族这一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的王朝,但凡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就一定会促进民族融合的,不管这种融合是不是残暴的。
其次,我个人认为,让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来统治中国,是中国社会的悲哀。作为游牧民族,满族是以骑射起家,他们用骑射战胜了人口众多的汉族,建立了全国政权,所以他们认为他们的骑射可以战胜一切敌人。当然,或许在他们建国之初,这一理论是成立的,但是到了后来,显然就不对了,但是他们却仍旧守着祖宗成法,不知变通。
最重要的是,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在建立全国政权以后,势必会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和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可是他们是少数派,少数派要统治多数派,唯有一个办法:对多数派进行各种各样的限制,将一切权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在他们建国之初的时候,他们的首领还比较英明,能够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但是他们的子孙呢?显然是不行的。而他们又不放心把权利交给别人。当然,这是所有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通病,但是少数民族尤甚!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我们都知道,慈禧有一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还说过,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即使在建国两百多年以后,满族还是觉得他们只要保住他们的龙兴之地——东北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地方,无所谓。没了就没了吧,反正也可以退回去。当年祖先们在那里生存了下来,并且打下了大大的江山,我们也可以的。正是这种思想,所以慈禧可以毫无顾忌的挪用海军的军费。因为她觉得这个钱是我收刮来的,不用白不用!
政治上说,是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使得各项权利最大限度的集中到皇帝本人,加强了中国的专制传统。
经济上说,在清朝统治下,资本主义萌芽有进一步发展,江南等地的纺织以及北方的采矿业等都有了雇佣生产关系,各地商业交流也进一步增加
文化上说,一方面编纂四库全书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使得中国文化后继乏力,开始呈现出盛极而衰的表现。
清朝奠定了现在版图的基本面貌,我们说哪些领土是我们的,主要是以清朝的疆域为依据的。同时西藏新疆真正成为一个政权下的不同民族共同体,蒙古高原也成为中国一部分。在西南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的控制。
对外关系上,延续明后期的闭关锁国,更加保守,使得中国对外交往渠道狭窄,阻碍了中国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