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人民币?看完涨知识了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陷入近200块钱人民币左右。但是由于后期大洋在民国的价值并不是很高,所以到后期的话,这一块大洋只能相当于人民币100块钱。
要知道,对于不同时期的货币进行换算的话是比较难的。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参照物去对比,通常情况下只是大概的进行比较。当然在比较这些货币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比照物就是大米,但是由于米价也是由于当时的一些因素上下浮动。并且最客观的一个因素就是现如今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让大米的生产数量远远要比古代高。所以价钱有可能就要比古代的稍微低一些。
中国出现的第1批大洋其实是西班牙和墨西哥人带来的。当时这些银元只在广东等沿海城市使用,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由于清朝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多,贸易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所以中国政府当时就自己制作了一批大洋。但是大洋真正的发展时期其实还是在民国时期。
大洋在当时又被人们称为是银元,如果老百姓的话则把这个货币称为是袁大头。但是其实这三种叫法都是指一个东西。在民国的时候,农民一般以种粮食为生,给自己留有足够吃的粮食之外,就会把剩余的粮食卖出去,换取一些钱财来补贴家用。当这些农民进行售卖粮食的时候,通常那些商家会给这些农民一些银元。由此就可以看出,其实银元在当时那个社会是被人民认可并且普遍使用的。通过当时的物价和收入与现如今的物价和收入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块民国时期的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00元。但是由于到民国后期的时候大洋的价值下跌了,所以只能相当于100元。
要看什么时期的,民国早期相当于50多元,晚期只相当于30多元。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1、民国时期银元种类繁多,价格高低不等。
2、分类:孙中山银元、袁世凯银元、黎元洪银元等。
3、价值:几百到几十万元不等。看图。
听说当时200大洋买了一个贝勒府,但不排除是当时的人们对这些不怎么在意,谁也没有人买导致。但是据说之前红军借了一个老农400大洋去买粮食,但是现在用那个欠条在政府只领到了几万。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块大洋卖的钱也不一样。如果你去别处卖的话,大概一块大洋可以买几千,也有可能上万,只是算多一点的。但是如果你在政府那些所谓专家前面卖的话,可能也就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