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5-01-19 22:01: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下面请看我为大家提供的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17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

  为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县政协2012年工作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组织文化界的委员,对全县文化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队伍现状

  1、文化管理队伍

  文化管理机构2个,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文联。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编制19人,在职人员19人,主管全县文化事业的规划发展与建设。负责对9个事业单位(其中5个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行政管理、党务、业务领导和12个镇(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的业务指导;文联编制5人,在职5人。

  2、公共文化专业队伍

  文化事业单位5个,文化馆、图书馆、乌兰牧骑、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编制93人,在职职工75人。25岁以下的5人,占6.67%,26岁至35岁的14人,占18.67%,36岁至45岁的27人,占36%,46岁以上的29人,占38.66%;本科13人,专科47人,高中13人,初中2人;副高职称6人,占8%,中级职称24人,占32%,初级职称19人,占25.34%,有26名职工没有专业职称,占34.66%。

  3、镇(场)综合文化站队伍情况

  全县镇(场)综合文化站12个,共有职工55人,其中,25岁以下8人,占14.5%;26岁至35岁25人,占45.4%,36岁至45岁的10人,占18.2%,46岁以上的12人,占21.9%;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助师、高级技师、技师、高中级工等28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16人,借用到其他岗位的11人。

  二、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公共文化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从年龄结构看,公共文化专业队伍年龄老化,年龄在46岁以上的有29人,占职工总数的38.66%,如文化馆,16名职工中,超过46岁的高达13人,平均年龄44.8岁;图书馆14名职工的平均年龄47岁,超过46岁的9人。专业人才断层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老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已经退休或马上面临退休,文化专业队伍后继乏人,人才的短缺使群众文化建设受到影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乌兰牧骑四个单位都不得不聘用一部分专业人员,但工资待遇过低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从专业结构看,目前,我县缺少群众文艺辅导、编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网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从知识结构看,全县公共文化专业队伍人员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不高,大多是工作之后再进修、再深造取得的,且所学专业对口比例偏低。同时,多年来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注入,各公共文化单位又没有足够资金对现有人员进行知识、专业培训,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这种人才结构,很难适应和满足目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镇(场)综合文化站队伍力量薄弱,基层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

  一支过硬的镇(场)文化队伍是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关键,但当前我县镇(场)综合文化站队伍却面临诸多问题。由调研得知,全县12个镇(场)综合文化站共有职工55人,其中,28人从事广播电视维护工作,有11人在编不在岗,16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其中15人是最近新分配的)的人员中,只有1人能够进行文艺辅导,无法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不能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管理机制上,实行的是“行政上隶属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使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员被借用到镇政府从事其它工作,导致文化站编在人不在。文化主管部门又无法对他们进行调配和交流使用,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缺少交流,缺乏工作活力,镇(场)综合文化站也就处于 “管不实、抓不牢”的“两难”境地。

  3、民间艺人缺少机制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很大困难

  近几年来,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虽然在我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繁荣发展全县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民间艺人的作用、地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管理。目前我县对民间艺人的管理还处于无序、松散状态,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少激励机制。现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大多数是老年人,生活、工作条件差,又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济效益,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没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境况。

  三、建议和对策

  1、更新文化队伍建设理念,创新文化队伍建设机制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及时研究涉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出台优惠的文化人才政策,尽快打破人才进出不畅的瓶颈,并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履行好职责。二是要摸清我县文化队伍资源家底,制定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要在充分掌握文化人才资源种类、数量、结构、分布等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需要,制定出详细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

  2、实现公共文化专业队伍结构合理化,提升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政府要针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点,制定并落实好选拔、任用、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通过公开考录的方式,选拔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文化单位,以缓解人才紧缺的现状。二是立足现有人才,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工作,调整现有人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短期与长期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等灵活高效的培训模式,让文化人才经常有机会接受水平相对较高的理论、业务培训。特别是针对我县目前群众文艺辅导、编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网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比较薄弱的现状,加强对这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培训、选拔、调整、充实等形式,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人员数量足够的公共文化专业队伍。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文化站服务能力

  一是在管理机制上,积极探索深化镇(场)综合文化站体制改革方式方法,由县文广电局对镇(场)综合文化站进行垂直管理,理顺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等机制,建立健全综合文化站的绩效考评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推动综合文化站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真正发挥出文化站的作用。三是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指导和培训,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使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和民间文艺团体形成合力,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4、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人的消失是非物质文化的遗失。因此,政府要积极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对于濒危的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设立专项传承补贴,对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带徒传艺、培训学习、资料整理、展演展示等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对于列入自治区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物质奖励,引导更多的人走上传习之路,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推动民间文化艺术有序健康发展。

  5、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保障措施

  县委、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文化单位的重点人才项目的投入;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渠道保障文化人才的利益,逐步提高文化人才的待遇;要建立完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文化人才的创作积极性。为文化专业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平台和发展环境。

  2017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为促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文化需求,近期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宣教部门政协联络处对我县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建设的特点

  近年来,我县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3个显著特点:

  1、网络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县级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一个,藏书148300册,馆藏文物近万件(套)。近几年,投资1000万元的新图书馆主体已竣工;县“五馆四中心”中联建的县文化馆、博物馆已进入装修阶段。三个新馆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改变我县图、文、博三馆标准档次低、设备差、服务方式落后的现状。2010年以来,先后对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并统一建有“四室一厅”(图书室、阅览室、培训室、特色活动室及多功能厅)。在村一级,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覆盖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

  2、活动逐步丰富。首先抓基础作用发挥。全县图、文、博三馆年接待读者、参观人数近19万人次,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娱乐阵地和精神家园。其次是抓基本场所建设。整合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已建成全县农村标准化文化广场19个。再次是抓基本队伍建设。近两年,全县组建各类群众表演队178个、社团17个,送戏下乡140场。第四是抓基本演出活动。近三年来,县、乡(镇)、村都在节庆期间举办各类不同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累计达253次,还通过组织全县民歌大赛、民俗技艺大赛、广场舞大赛、农民读书节、各类艺术展、爱国主义教育展等,吸引群众参与达6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