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教会文学特点:基本文学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教会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圣徒布道和信徒苦修等。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一般来说,教会文学思想价值不大。 史诗与谣曲: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作品。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 “谣曲”是一种故事性的诗歌。它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谣曲”的题材比较宽泛,有的咏唱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有的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民间广为流传。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它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其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城市文学的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城市最为发达,其城市文学的成就也最高。
中世纪文学的产生来源于基督教文学的发展。
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随着世俗教会的产生而走向极端,上帝在中世纪文学中迅速膨胀,完全成为人的异己力量,人的合理的要求,不管是情欲上的还是理智上的都遭到了排斥,人性遭到了严重的压抑。中世纪文学就是基督教文学中人的异己力量发展到极致而出现的文学形态。
但在中世纪,除了教会文学以外,还出现了在民间文化和城市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其中包括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以及城市文学等等,这些文学类型,尤其是城市文学是与教会文学相对的富有活力的中世纪文学。
(三)文艺复兴文学
14-16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文学是对中世纪压制人性的教会文学的反动,是“两希”文学传统的相互补充而产生的一次文学创作高峰。
中世纪文学对于健康人性压制越来越变本加厉,于是就有一些人文学者借用古典文化对它发起攻击,于是在文艺复兴的初期出现了“两希”文化的冲撞,这种撞击就是以人为本和以神为本的冲撞,以及原欲与理性、主体与客体的冲撞。但是,因为中世纪教会文学对于人性的排挤太厉害了,以至于使“两希”文学传统中的差异性逐渐变弱,而呈现出互补,两者的互补都指向“人”,从而在两个层面融合的意义上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人。这种完整的人的形象是文艺复兴文学的核心。在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莎士比亚的剧作中,都有这种完整丰满的人。
(四)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在17世纪,随着欧洲宗教战争以及社会的动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理性以及秩序在维护整个社会安定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人的理性以及对于秩序的维护的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推崇,于是文艺复兴文学中两希文学中的平衡性逐渐被打破了,注重理性的希伯来文学传统又逐渐占了上风,形成以秩序、理性为核心的17世纪的古典文学,人的情感、欲望以及主体性被要求服从于国家、集体的利益。17世纪古典文学以古典戏剧为代表。
(五)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到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时期,仍然是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是这里的理性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理性是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主,而在启蒙文学中,人的理性则指的是人的自然理性,而自然理性的内涵就是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合理性。所以,在启蒙主义文学中,又象文艺复兴时期一样,两希文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又得到了平衡,但总体看来是情感的成分要大于理性。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已经歌德的《浮士德》是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六)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唯美主义
总之,在西方文学史上,从古希腊文学一直到19世纪,两希文学传统一直是一条主线,两者的分离与互补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不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