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场环境保护有哪些基本要求?

2025-04-01 04:27: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要想做好鸭场的环境保护,以免受到外界及鸭场废弃物的污染,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选址 鸭场应建在化工企业、屠宰企业等污染企业的上风口、上游,或建在社区、村庄等人口居住点的下风口、下游,并相隔一定的距离。

(2)防疫 鸭场应有明确的场界,其周围应建较高的实体围墙或坚固的防疫沟,以防场外人员及动物进入场区。消毒是鸭场保证鸭群健康和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卫生措施,养鸭场生产区门口应设置紫外线消毒室、脚踏消毒池和车辆消毒池,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要更衣、换鞋、消毒。场内污物处理及排水设施齐全,性能良好。运动场场地平整坚固、清洁干燥,并有防止夏天烈日暴晒的遮阳棚。种鸭场还应设置一定面积的水上运动场或水浴池,并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3)绿化 绿化对于鸭场来说,既可以防疫、防火和隔离,又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在鸭场鸭舍四周建立绿化隔离带,在生产区和兽医卫生管理区之间建立隔离林,在整个场区的北方建立防风林,在道路两旁还需种植树木花草,在饲料仓库四周种植防火林,总绿化率应不低于30%。

(4)废弃物处理和利用 鸭场的主要废弃物是鸭粪和污水。鸭粪可以经过高温堆肥等无害化处理后肥田,也可以经必要的消毒后喂鱼;污水可经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等手段处理后直接排放或循环使用。

(5)病死鸭的处理 病死鸭一般需做焚烧和深埋处理。焚烧地点(焚烧炉)设置于鸭场下风处。深埋地点应远离村庄、道路、水源地,挖1.5米深土坑,撒进3~4厘米厚的石灰后,投入病死鸭,再撒上3~4厘米厚石灰,填土打实,并设置“病死鸭掩埋地、禁止开挖”告示牌。场地、用具用3%烧碱喷洒消毒,参与掩埋病死鸭的人员双手、胶鞋用0.2%新洁尔灭消毒。

(6)虫鼠害防治 老鼠常在杂乱的角落打洞做窝,针对这一习性,鸭场环境要求整洁,地面硬化,不用的器具、物品最好清除出去,使老鼠无处藏身。鸭舍建筑最好采用砖混结构,不让老鼠打洞。如老鼠过多,可进行机械灭鼠,常用的捕鼠器有平板夹、踏板夹、诱鼠笼等。通常夜间将捕鼠器放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白天收回。所用器械应交替使用,以免引起老鼠的疑心。对于虫鼠害严重的鸭场,必须采用药物灭虫鼠。药物一般有乐果、敌杀死等杀虫剂,灭鼠宁、敌鼠钠盐、大隆等。市场上一般可以买到现成的杀虫剂和灭鼠药,但使用时应注意人畜安全,对残留药物和死虫、鼠应及时清除,以免引起污染和误食。

回答2:

要想做好鸭场的环境保护,以免受到外界及鸭场废弃物的污染,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选址 鸭场应建在化工企业、屠宰企业等污染企业的上风口、上游,或建在社区、村庄等人口居住点的下风口、下游,并相隔一定的距离。
(2)防疫 鸭场应有明确的场界,其周围应建较高的实体围墙或坚固的防疫沟,以防场外人员及动物进入场区。消毒是鸭场保证鸭群健康和生产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卫生措施,养鸭场生产区门口应设置紫外线消毒室、脚踏消毒池和车辆消毒池,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要更衣、换鞋、消毒。场内污物处理及排水设施齐全,性能良好。运动场场地平整坚固、清洁干燥,并有防止夏天烈日暴晒的遮阳棚。种鸭场还应设置一定面积的水上运动场或水浴池,并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3)绿化 绿化对于鸭场来说,既可以防疫、防火和隔离,又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在鸭场鸭舍四周建立绿化隔离带,在生产区和兽医卫生管理区之间建立隔离林,在整个场区的北方建立防风林,在道路两旁还需种植树木花草,在饲料仓库四周种植防火林,总绿化率应不低于30%。
(4)废弃物处理和利用 鸭场的主要废弃物是鸭粪和污水。鸭粪可以经过高温堆肥等无害化处理后肥田,也可以经必要的消毒后喂鱼;污水可经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等手段处理后直接排放或循环使用。
(5)病死鸭的处理 病死鸭一般需做焚烧和深埋处理。焚烧地点(焚烧炉)设置于鸭场下风处。深埋地点应远离村庄、道路、水源地,挖1.5米深土坑,撒进3~4厘米厚的石灰后,投入病死鸭,再撒上3~4厘米厚石灰,填土打实,并设置“病死鸭掩埋地、禁止开挖”告示牌。场地、用具用3%烧碱喷洒消毒,参与掩埋病死鸭的人员双手、胶鞋用0.2%新洁尔灭消毒。
(6)虫鼠害防治 老鼠常在杂乱的角落打洞做窝,针对这一习性,鸭场环境要求整洁,地面硬化,不用的器具、物品最好清除出去,使老鼠无处藏身。鸭舍建筑最好采用砖混结构,不让老鼠打洞。如老鼠过多,可进行机械灭鼠,常用的捕鼠器有平板夹、踏板夹、诱鼠笼等。通常夜间将捕鼠器放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白天收回。所用器械应交替使用,以免引起老鼠的疑心。对于虫鼠害严重的鸭场,必须采用药物灭虫鼠。药物一般有乐果、敌杀死等杀虫剂,灭鼠宁、敌鼠钠盐、大隆等。市场上一般可以买到现成的杀虫剂和灭鼠药,但使用时应注意人畜安全,对残留药物和死虫、鼠应及时清除,以免引起污染和误食。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