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基沉降观测结果绘制不同含水量工况荷载沉降(P-s)曲线如图6.7~图6.13所示。
图6.7 含水量2%时的P-s曲线
图6.8 含水量4%时的P-s曲线
图6.9 含水量6%时的P-s曲线
图6.10 含水量8%时的P-s曲线
图6.11 含水量12%时的P-s曲线
图6.12 含水量16%时的P-s曲线
图6.13 干密度为1.58g/cm3不同含水量荷载沉降(P-s)曲线
由载荷曲线可以看出,风积砂地基自施加荷载到破坏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将其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压密变形阶段,承压板上的荷载比较小,荷载与沉降呈线性关系,对应于直线段终点的荷载即为临塑荷载Pcr。鉴于有些曲线起始直线段不明显,取s=0.01B,即沉降量为2mm所对应的荷载为临塑荷载,见表6.3。
表6.3 同一干密度不同含水量地基临塑荷载和极限承载力
这一阶段,地基只发生竖向压缩,土的性质呈弹性状态。地基的沉降与荷载之间的关系大致符合弹性理论沉降计算公式。因此,根据P-s曲线的初始段,土层的平均变形模量E(表6.4)由弹性理论解答得到: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岩土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式中:ω为与承压板的刚度和形状有关的系数,对刚性承压板,方形ω=0.88,圆形ω=0.79;B为承压板的边长或直径;μ为土的泊松比;P、s分别为压密变形阶段曲线上某点的压力值和沉降值。
表6.4 同一干密度不同含水量地基在弹性阶段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注:泊松比的取值参考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10.2.5中建议值。
第二阶段:塑性变形阶段,承压板上的荷载逐渐增大,地基的变形与荷载之间不再成直线关系,说明地基土的性质不再符合弹性性质,除发生竖向压缩外,局部发生剪切破坏,因而呈现塑性状态,对应于点的荷载即为极限荷载Pu,临界荷载为塑性变形阶段段中某一点相对应的荷载。
第三阶段:破坏阶段,在这一阶段,塑性区已发展到连成一片,地基中形成连续的滑动面,只要荷载稍微增加一些,沉降就急剧增加,地基土发生侧向挤出,承压板周围地面隆起,最终发生整体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