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的瞄准原理,是不是,标尺刻度上,一个点,代表多远的距离,以那个点瞄准,就打那个地方。是这样的吗

2025-04-14 03:26:5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这里所指的误差其实就是你实际的弹着点,或者反过来说,目标移动速率*弹头飞行时间=预设弹着,这样是否较清楚呢?,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公式,对实际操作没有任何的助益,因为战场环境通常都很复杂且严苛,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考量。

就前面的公式,有几个基本的数值需确定:目标移动速率、枪管移动与目标运动之相对速率、与目标之实际距离、子弹飞行时间、风向与风速等等,我们了解了这些公式之前必需确认上述数值为正确的,而唯一的测量工就是你手头上所有的,精准与可靠与否就得看就人功力与经验了。这些数据资料的取得通常用的是狙击镜与环境观察来得到,而这些就是狙击手真正的不传之术了。目标移动速率的计算公式为:目标速率=目标涵盖距离(公尺)除以时间(秒),这里所指的目标涵盖距离所指的是目标在狙击镜内所占面积大小,并依此推算与目标的距离,有另一个公式是算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与目标距离=1000目标大小除以目标米位大小,所以由上面个公式我们可以求得另一个目标速率的计算公式:目标速率=与目标距离(公尺)除以(时间(秒)乘以100),我知道后面这个公式简单多了,但坦白说,如果连前面的公式都不懂,最后这个简单公式的数据就会有问题,那答案也就不准了,相对的来说,那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因为无法一击必杀,那算什麽?肯定不能算是一个狙击手。 有了上面的公式,我们才可以谈到移动目标狙击的要领,一般在射击移动目标也有一个通用准则,就是移动速率过快者不适用,一般而言,时速30km/hr以上者就不适合成为被狙击的目标,而非直接视野者一般也都不接受,就是说,除非你是在空旷地上慢慢的在闲晃着,否则的话狙击手是不会选择你的。射击移动目标大致以追描法与预设前置量射击法此两派为主,两者各有其支持者,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些武功心法。

追描法在使用本法时有两个间题要先解决,狙击手本身的位置与因追描目标所造成的移动会不会反而让狙击手成了目标,其次,最佳射击扇面与次佳射击扇面间是否有断层或阻碍物,是否会影响连续追踪的目视接触。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是使用夹角狙击的方法,与二次大战期间飞行员发现不论是轰炸或扫射列车时平行或垂宜的效益都不高,但若使用大夹角切入,即使是新手也可得到不错的结果,相同道理,将目标的预计经过路线想像为铁轨,目标为火车头,子弹的飞行路径就是飞机的飞行路线,狙击手的位置就是在飞机的俯冲点上就是了,而因为是从背后狙击,所以被发现的机会不高,而且因角度问题,目标与狙击的相对移动速率也会降低。

另一个明显的好处是,由於目标背对着你,面积与瞄准参考点都大多了,比起射击移动中的侧面目标简单而且可能命中率高多了,但问题就是因为你没看见脸,是不是打对人就一个大问题,另一个问题,背包、背心等物往往都在背部有阻碍子弹进入人体的效用,所以射击点的参考位置则是另一个挑战。所以有时还是挑战高难度的侧面射击法吧。在进行侧面射击时有一些建议,就是瞄准参考点的位置,假设与目标距离150公尺,若目标移动速率为5km/hr以下,建议参考点为太阳穴或咽喉;5~10km/hr时,建议参考点请向前移,例如鼻尖或前胸;10~15km/hr时,参考点请移到目标外的延伸参考点,视目标行进方向而定,大约是目标的2到3个拳头的距离,视目标的移动速率调整;15~20km/hr到时,参考点延到一个前臂的距离,并请舍去头部与咽颈等细小部位,请转向身体与跨部等大型参考点;当目标时速达20~25km/hr时,建议参考位置距目标行进方向一大臂距离,瞄准位置限躯干部位,头、四肢皆不列入考虑,会不会致命非第一考量,可以先撂倒再搞定;目标时速25km/hr以上,建议放弃,若有绝对信心,则建议以前胸加上大臂加头部的长度作为基准点,并1至3米位的预设前置量为射击点,否则可能会missing。 再者,除非有绝对的信心,一般而言,头部与四肢是不被建议的瞄准参考点,特别是移动目标,因为人体在行走或跑步时,四肢移动的速度一般是时速的四倍,再加上人眼视网膜底的残留影像的现象,可能会发现实际瞄准的位置只是一个残影,而且别忘了要采预置前量的击点射击,而移动速度过快的四肢根本无法预估前置量,所以别作这种无意义的事。而头部虽然有五官可作为良好的瞄准参考点,而且又致命,但由於战场上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让人神经紧张的转过头去看,这一个转头可能就会让目标逃出瞄准范围,若是好死不死是在此刻扣下扳机的话,那只好祈祷事先安排的逃脱路线没有敌人的踪影,否则就只好到忠烈祠去探望您老人家了。

回答2:

三点一线是指,眼睛透过准星,照门(标尺),目标所形成的,及照门,准星,目标形成一条直线。按你的说法的话,射击时就看不见目标了,所以,枪支设计时枪口都是有仰角的,有助于瞄准射击。标尺不能说没用和迷信,只是方便。目标越远,看到的目标就越小,机械瞄准器的准星在瞄准时几乎盖住目标,用眼睛看针尖中间再伸出一根手指,,使眼睛手指针尖成一条直线,手指相当准星,眼睛是照门,针尖是目标,根本看不清所以才出现光学瞄具,对远距离目标放大。光学瞄内准星,通过调焦距对远距离目标放大,还有微调上下左右。
100米打准200米不一定外界因素对射击精准影响不小,不光自然因素,枪支,射手都会影响设计的精准

回答3:

那些东西 都是不准确的

说白了就是迷信

什么原理也没有 没有刻度也可以 把前面和后面设计成 绝对平行,那样的话准星比枪口高一个高度,你打哪里都是比你瞄的地方低一点的位置,换成我 我就这样设计,保险啊

标尺的设计 根本就不可能绝对精确,所以说就是迷信,毕竟你枪支产量那么大,你每个枪都像做显微镜一样精密,那还得了

回答4:

理想的状况下就是这样,用100米的瞄准点对准100米外的目标,枪就可以准确命中。而换个不同距离的目标,也就要对应的调整标尺。
标尺上刻度的划分,根据枪本身的性能也会不同。像手枪这类射程近,自身精度也有限的,基本上瞄准的照门都不用调节就可以对射程内的目标进行瞄准。而普通的步枪,标尺也只有少数调节位置,粗略地估算下目标距离后调整瞄准具。狙击步枪要求精度高,刻度的划分也更细,而且现在的瞄准镜多自带测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