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2025-03-29 12:34:1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下一句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回答2:

下一句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是出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养成做事情前要多思考然后再进行的好习惯。这是属于成熟和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这只是前半句的意思,如果再把后半句加上就不是这个意思了。我们看《论语·公冶长》里的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里的后半句的意思是,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整句分析出来是这样的,季文子每件事情要考虑很多次才会行动,孔子听了这件事情后,对他说一件事情考虑两次就可以了。这样整句的翻译出来是不是和我们第一次的翻译不是一个意思了。

传说以前的季文子是一个非常慢的人,但是他的地位是非常的高,所以这么慢也没有人说他。当时的人们非常信奉这样一句话“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看到自己的领导都是这样的,手底下的人也是纷纷效仿,导致当时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做事和说话都是非常的缓慢,形成了一种风气。

这事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的学生问这件事情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孔子当场就对弟子说“再,斯可以!”,这个意思就是说三遍太多了,一个事情两遍就可以了。考虑再多属于浪费时间,日后的工作效率怎么可以会有提升呢?又怎么能造福与社会呢?

而流传下来的为什么只有前半句呢?归根到底还是以前封建思想下的统治者给流传下来的,也为了统治者更好的管理当时的子民。

回答3:

下一句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意思:(不同角度)以外,在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1]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详细释义:

三思而后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是sān sī ér hòu xíng。

三思而后行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

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做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季文子遇事都要思考多次才去行动,孔子听说后,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 用    法:

    作宾语、分句;指思考后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