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何秦昭襄王就容不下他?

2025-03-30 00:54: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

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秦昭襄王当了56年的秦王,其中有40年的时间是宣太后与魏冉在主政,他亲政后开始铁血执法,对于犯法的人一律重惩。


国舅魏冉丞相对于大秦居功至伟,对于嬴稷当上秦王有拥戴之功,还有平叛之功,但是他私下要了宋国的陶邑,且横行不法,最终被秦昭襄王夺爵罢职而归。蜀侯是秦昭襄王的兄弟,但是他治蜀不力,且意图谋反,最终被秦昭襄王枭首示众。太子嬴柱的小姨子华阴夫人为姐姐华阳夫人密谋册立嬴子楚为世子,最终被秦昭襄王以淫乱东宫的罪名斩首。

回答2:

白起被赐死的原因很简单,也和他当时年龄没有多大关系,说到底君臣相处之道,不外乎如此。

(一)战神白起

白起是战国末年秦国的将领,他一生征战近四十年,在秦昭王13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次年由左庶,长生左更,出兵攻韩为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魏、韩联军于伊阕(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就这样白起由基层将官做起,因功晋升,此后20年间,秦昭王横扫六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长平之战之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的,之后军分二路,而白起自己率军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说一旦白起得胜,赵国灭亡,其地位必在范雎之上,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休养为由,请求允许赵韩割地求和,秦昭王应允,白起闻知此事,于是与范雎结下仇怨。

(二)白起之死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军事天才白起是非常合格的,但是他却是政治斗争中的庸手,自从他和宰相范睢结怨之后,便已然为其身死埋下隐患,毕竟,这两人不是一条船上的,不是一个山头。白起越是建功立业,对宰相范睢的威胁也越大。因为白起当年是被魏冉推荐给秦王的,魏冉跟宰相范睢是冤家对头,是政治上的死敌。后来在这场斗争中跟宰相范睢取得胜利,斗倒了魏冉。但白起还掌握着兵权,而且深得昭襄王的信任,所以白起就成了宰相范睢最大最直接的危险。

不除掉白起,自己也许就会被白起所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政治斗争就是如此残酷,妇人之仁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成王败寇,历史是强者写的。可怜白起只会实干,没有手腕,不会厚黑学,不会急流勇退,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这样的矛盾则在之后攻伐赵国的战争中直接爆发。

公元前266年,秦国又一次发大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起初,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由另一位大将王陵任统帅,连战连败,于是秦昭王便想让病愈后的白起去接替王陵,但白起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此战必败于是以病为由再次推脱,即便是丞相范雎亲自去请也不出山,后来果真失败。事后,白起竟然还当面嘲讽秦昭王不听自己的建议,于是直接触怒了君王,将其一撸到底,赶出秦国还不解气,又让人追上白起,将其赐死。

其实到这里,大家已经能看出问题所在了,不论是得罪了同为重臣的丞相范雎,还是触怒了权力最大的秦昭王,白起都是死路一条,政治手腕的缺乏、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到位,才是他身死的直接原因。

回答3:

白起之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立场不一对白起之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站在秦大一统角度的人自然会觉得他的死会是个惋惜,而若站队他国角度来看他的死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毕竟对他们而言“贵为”人屠的白起就是个灾难,有他在其他六国亡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罢了,而没他其他六国不会活的那么有窒息感。
其实不管立场如何,我们在讨论白起之死的时候,多是讨论他的死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白起之死产生的后果才是对当时战国大局有影响的。但其实除了大局,白起为何会死同样是个值得探讨深思的问题,毕竟他可不是年老病死,或者战死沙场,而是被秦昭襄王逼迫自尽。

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为大秦开疆拓土,一生几无败绩,在长平之战更是歼敌无数,使得大敌赵国自此由盛转衰,为大秦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一个大功臣,按道理秦昭襄王不太可能杀他,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古便有之,更何况要杀的这位可是划时代的名将,历史上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这样一个将才的出现呢?


但现在有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说法可以来解释白起之死——那就是白起的悲剧是自己作的,毕竟白起向来不懂与人相处这确实是事实,大多数人认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当然,这个必须得承认,白起的性格对他后来的悲惨下场是有影响的。


例如他性格不懂审时度势,太过于刚直了。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让白起再披挂上阵攻打赵国,但白起重病,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陵前去,结等到的却是大败。之后病好后,昭襄王再起用白起,白起却选择抗旨拒绝。

然后给了以下理由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史记》

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白起在昭襄王吃了败仗情况下不愿出来救急,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在接下来王龁代陵为将再败后,他更是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番不过头脑的话无异于是火上浇油。而在两次兵败后,秦昭襄王更是强起白起,而白起却还是一直称病拖延。


在秦昭襄王如此急切的情况下,白起的所作,所为,所说似乎都是在激怒他。


而除此之外,白起被赐予自刎是后来秦昭襄王与群臣商讨后的结果。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史记》
从中也可以看出白起与群臣相处并不融洽。而一般来讲相处不好的原因,就是出自性格因素了。

所以白起之死是其性格原因使然,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影响,并不代表性格就是其死亡的一个决定因素,个人认为这只是白起死亡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罢了,并不是决定因素,白起之死的决定性因素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延伸到更加深层次的地方。

我们应该清楚秦昭襄王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喜欢意气用事的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位五十六年,他是秦统一的一重要奠基人。这样一个人在处理白起的问题上,我个人更愿意相信他肯定不只是单纯的恼怒过头,或者是被应侯范雎所挑拨。


按正常人的逻辑理解,有白起这样一个杀神,即使是他人在那不战,依旧是有杀伤力和威慑力的,任何国家应该都不敢单独挑衅秦国。这点秦昭襄王肯定也不会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还是选择逼迫白起自杀呢?


个人认为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白起的存在对秦昭襄王,对大秦大业来说已经是弊大于利,除掉白起是当时时代大势所然。
我们来回归《史记》,再详细看看白起之死的过程,当时在拒绝出征时,白起都是选择称病。


第一次: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第二次: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第三次:武安君病,未能行。
白起虽然不愿意出征,但他用的理由“病了”也可能并非就是诈病,要不秦王第一次出征的时候就不会放过他的,而《史记》也在后来提道:“武安君病愈”,病愈一词就更加说明他确实是病过。

我们再看白起年龄,白起出生年龄在史书并无记载,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下。白起是公元前294年开始才有担任左庶长的记载,公元前257年被迫自杀,从左庶长到被杀一共历经37年,而左庶长是职爵一体化的,相当于秦早期宰相,地位职权相当之高,参考甘罗曾十二岁拜相成为美谈,他大致是秦最年轻的,所以白起再怎么少年英雄,在当左庶长之时都不会低于十二岁,所以再加上37年有记载从政记录,白起死时再怎么年轻应该都不会低于五十岁。

一个再怎么算都至少五十岁,按正常逻辑很有可能六十岁以上的人,在当时来讲可以说已经是老将了。这样的一个不再年轻的老将,曾受多年军旅生涯的煎熬,如今屡次告病,在当时的医疗情况来看,都只会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白起这个显赫一时的名将或许是活不长了,他的时间不多了。


一个活不长的人,势必对秦昭襄王来说可用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而个人认为秦王要想使得白起的剩余价值最大化,在当时杀白起对他来讲或许就是最佳方案。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前头在谈论白起之死的时候说过,对六国来讲白起是死神,是人屠。白起打仗一般多为歼灭战,所谓歼灭战就是战必求歼,不只是追求胜利,而是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这样敌方再想起势就难上加难了。白起歼灭战在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长平歼敌数十万,赵国自此不复当年勇。


歼灭战虽然使得秦自此自成一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也杀了太多太多的人,据近代史学家梁启超考证,战国时期战死两百万人中有一半和白起有关,可见白起当时手上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

上文中白起在劝说秦昭襄王时也曾说到:“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怨秦势必和白起有直接关联,毕竟杀了太多人了,虽然曾经这样做是为秦好。


但长平之战后,与秦与之一战的国家几乎没有了。各国都担忧被秦所灭,出于这种情况下,东方六国若合纵抗秦,也是相当有可能的。即便不合纵,各国民怨太深,也会誓死抗秦,这无疑是为后白起时代秦统一六国增加难度。

那怎么降低难度呢?估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杀了白起,适当“洗白”自己,降低后白起时代统一天下难度。若是杀了白起,六国民愤自然将降低不少。而没了白起这位划时代的名将,其实其他国家自认为对秦也不是完全占劣势,毕竟没了白起领军,秦在后来对战中也确实打了不少败仗。因此,东方六国也没必要舍弃自身一些利益,再选择全部合纵起来了。

其实总的来说,白起之死原因是诸多方面引起的,白起的性格确实是他个人悲剧的一个重大原因。但决定性质的原因还是他后来的存在可能必须死。白起的最终被杀,更像是秦王为了榨干白起最后那段时期的剩余价值。后白起时代,虽然已经没有了所谓势均力敌的大敌,但尽一切可能不让东方六国选择合纵,也不让他们有足够大的怨气抗敌,这或许是秦昭襄王认为自己必须要做的。纵观白起一生,前期抗击强敌为秦扫除障碍;后期因为大局变了,被迫身死继续为秦“发光发热”,白起说到底,或许只是秦昭襄王为了自己最终秦统一大局所选的牺牲品。

回答4:

白起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曾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战国四大军神之首,为秦国统一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惜晚年因为将相失和,被秦昭襄王赐死于杜邮,结局不免令人唏嘘。提到白起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以少胜多俘虏了赵国四十万军队,最终在夜色下将四十万人坑杀,将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使得秦国在中原地区在无敌手。不可否认赵国指挥官赵括有失误的地方,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白起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战争智慧。

其实除了长平之战白起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比如伊阙之战,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武力基础,早在长平之战前就受封武安侯,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且白起在军队中同样具有极高的声望,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注定是悲剧的,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他,而是各种原因造成的,下面就说一说个人看法:

一、功高震主

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人臣的大忌,当你的功劳远远超过了对你的赏赐,甚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赏赐给你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君王,这时唯一的结局要不就是解甲归田,要不就是悲惨落幕,纵观中国历史无数这样的案例,白起也是一样的,建立的功劳已经太高了,高到君王都无法赏赐,只能赐死。

二、将相失和

将军带兵在外征战在古代是很容易受到君主猜忌的事情,如果跟主管内政的相关系再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处处掣肘,要不就是战争失败,要不就是被赐死。

三、天谴

这是一种迷信说法,说白起杀戮过多,老天都难以容忍,所以秦昭襄王替天行道。

你觉得白起赐死是因为什么原因,欢迎留言讨论。

回答5:

其实白起征用的人是宣太后的人范睢,细细说来范睢是秦昭襄王的亲属,而白起原来还是他的外戚手下,皇上自然是要有想法的。

虽然白起有能力,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弱点在于,他不重视与君主的关系,以取得胜利。对于这样的人,我通常称之为“智慧的盲区”,为了方便您的理解,我将以昌平第一服务为您讲述,由于秦军掌管着白起,还有赵军的内部原因,这场战斗后来逐渐被秦军控制,最终战胜了赵国,前后在全国造成45万人死亡。正是在这场战斗中,白起也被后人称为“杀神”。

白起打败赵军主力后,趁着胜利的喜悦,接着赵国的都城进发,最初这些计划都得到了秦朝国王的大力支持,并向他说:尤其是在常平的第一场战役中,严重破坏了原赵国霸主,为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让白起继续发展下去,它的地位可能会在以后完全压垮你。”因为早年的白旗与梵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梵绥听了演讲者的演讲后“突然醒悟”,他以昌平战役为出发点,告诫秦王继续攻打邯郸。

毕竟秦王提拔的属于自己的民族,所以他决定召回白起。他有理由说,这样的形式对你是有益的,但是白棋是个有个性的人,他生气的时候应该表现出他的愤怒,特别是秦王要出兵攻打邯郸,再次拜白起为将军时,白起非常自豪地拒绝了这个任命。秦军毕竟打了这么大的仗,是时候让士兵们回来休息了。这样白白消灭赵的计划就失败了。

后来因为秦王他想让白起再出去消灭赵,偏偏这时候白起拒绝了秦王,并说他说他病了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