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玉玺刻的是什么字?

2025-01-19 02:25: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清朝皇帝的玉玺刻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在底部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大字,在汉书里面也记载的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这两种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一般指的都是第一种说法。

在明清两代的时候,时常会有假的玉玺出现在民间,明朝的明孝宗曾经得到过一方所谓的传国玉玺,但是在看到玉玺的第一眼明孝宗就认定那是一枚假的玉玺。

清朝初期的时候,在故宫里面收藏的有三十九种不同颜色的玉玺,有些人认为那些玉玺都是秦朝时期制造出来的传国玉玺,但是在1746年的时候,经过乾隆皇帝的鉴定,证实了那些都是赝品。

扩展资料:

秦始皇初定天下后,便打造出一枚玉玺,刻了八个字: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从此传国玉玺就是皇帝的象征。

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的时间,传国玉玺在秦三世子婴投降后,交到了刘邦身上,刘邦拿到了传国玉玺,建立了汉朝。

在此之后,这玉玺便入了汉家,代代传承,直至西汉末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这时候的传国玉玺在他手中。

为了不让后世认为王莽篡汉,他决定让人去找西汉皇帝索求,不过最终的元帝王皇后非常气愤,结果将传国玉玺狠狠的摔到了地上。

于是玉玺就此缺了一角,后来被王莽用黄金所镶补,王莽被杀后,玉玺落入了校尉公宾手中,公宾将其送给了绿林军将领李松。

到了之后,赤眉军攻占长安,玉玺到了赤眉军手中。赤眉军也没有建立王朝,他们被汉光武帝刘秀击败,这样一来,传国玉玺再一次到了刘家人手中。

可是到了东汉末年,传国玉玺的下落就不知所踪了,汉少帝为了躲避战乱,逃出宫了。外逃之后的汉少帝逃亡时没有将传国玉玺随身携带,等到他回来时,传国玉玺已经找不到了。

没有人知道这其间传国玉玺又流过何人之手,经历了什么。后来玉玺出现在了一个宫女的手中,之后玉玺就传到了曹操手里。

这时候的曹操在上面又加刻了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八个字。司马氏篡权后,玉玺便入了司马氏手中。南北朝时期,这一大乱世中,传国玉玺经历了很多位皇帝。

直到隋朝的建立,玉玺便就此入了隋宫。唐朝时期,传国玉玺一直在唐朝皇帝手中。可是到了后唐时期,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玺

回答2: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出处 : 《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

李商隐《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回答3: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种说法。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

  二十五方玉玺作用,材制多样以玉制交龙纽为多,其它有金银还有一方木制玉玺。

  1.   大清受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质,盘龙纽,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玺。

  2.   皇帝奉天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奉若,碧玉质,盘龙纽。

  3.   大清嗣天子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继绳,金制,绞龙纽,册立太子用。

  4.   皇帝之宝二方:皇帝日常用玺,一玉制,一木制,玉质为绞龙纽,木质蹲龙纽。

  5.   天子之宝:《交泰殿宝谱》祭祀百神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

  6.   皇帝尊亲之宝:《交泰殿宝谱》用宝太后,太皇太后及上尊谥、庙号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皇帝亲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展宗盟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

  7.   皇帝行宝:《交泰殿宝谱》以颁锡赉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8.   皇帝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征戎武之用,白玉质,交龙纽。

  9.   天子行宝:《交泰殿宝谱》以册外蛮,碧玉质,蹲龙纽,册封藩国外夷之用。

  10.   天子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11.   敬天勤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殇勤吏之用,白玉质,交龙纽,嘉赏官吏之用。

  12.   制诰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谕臣僚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13.   敕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钤诰敕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14.   垂训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扬国宪之用,碧玉质,交龙纽,颁行法令用玺。

  15.   命德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奖忠良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16.   钦文之玺:《交泰殿宝谱》以重文教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17.   表章经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崇古训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18.   巡狩天下之宝:《交泰殿宝谱》以从省方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19.   讨罪安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张戎伐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20.   制驭六师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整戎行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21.   敕正万邦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诰外国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22.   敕正万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诰四方之用,青玉质,盘龙纽。

  23.   广运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谨封识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纽式、文字都基本不差。直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北宋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

  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