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意思是: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
全诗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设问,不是反问。反问是答在问中,“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中并不能看出答案,其次,这两句是词人问明月会不会出现,紧接着马上自己回答,需要把酒问青天才能知道答案,所以符合设问的自问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