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痰涎壅盛医学|教育网整理、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都属于实证。
2.虚: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虚证。或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阴损阳,导致正气虚弱,正气对病邪虽然还在抗争,但力量已经显示出严重不足,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所以,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虚损不足的证候。虚证必有脏腑机能衰退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过程中。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阴阳气血虚损之证。如崩漏,由于大量出血,其症状除了出血之外,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脉细等,称作“脾不统血”。就邪正关系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虚之证,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属虚证。
虚与实,是相对的病机概念,亦即不足和有余的病理矛盾之反映。虚的病机,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
如身体瘦弱,神疲体倦,声低气微,或自汗、盗汗,或二便失禁,或疼痛隐隐而喜按,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实的病机,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比较亢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病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
虚实的基本病理是阴虚
其实的基本病理是什么?虚实的基本病理要注意来调理调节。
临床病让虚实的性质,皆由相应的病理性质所决定。而虚实的病理变化又由邪正盛衰所导致。围绕邪正盛衰所导致虚实的五种病理变化加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