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这首诗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启示

2025-01-20 19:55:4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1934年4月底,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夺取瑞金。经过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1931年10月26日,红军解放了会昌,中共粤赣省委、省政府就设在会昌城外五六里处的小镇文武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与会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亲率红军,在会昌战斗过。毛泽东名义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休养。毛泽东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1934年4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喟然长叹,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3次开除中委和8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回答2:

《清平乐·会昌》
年代: 现代 作者: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 说时竟凄然泪下。(龚楚《我和红军》)

回答3:

《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的词作。这首词写于毛泽东被撤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后,面对时局的艰危,他虽心事浩茫而又能安如泰山,并更加扎实地投身于实际的革命斗争之中。
这首词,在艺术上,它给人们最突出的感受是质朴无华,完全口语化。作者写这阕词,没有采用什么特别的写作技巧,而是以自然真实的笔触,道出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崇高境界。作者在这阕词中自抒襟怀,以朴实的语言表现自己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首先,它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和心情志趣。通篇写景叙事,明白如话,毫无矫揉造作之痕,亦无半点尘嚣气韵。其次,它具有民歌风味。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这首词用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形象、鲜活的环境,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风景画,令人百读不厌,玩味无穷。再次,它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在描绘会昌山景的过程中,着意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既情景交融,又情理并茂。作者热爱祖国的河山、人民和大自然的一片赤诚,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最后,它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回答4:

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