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正确的学习方法,200分真心请教

2024-10-28 23:41:3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种学习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对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个学习要点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多读书,注意基础

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三种学习精神

一、不唯书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我们的学习中,教科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材料,学好课本基础知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里应当明确两个问题;一、科学总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无缺陷的。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怀疑,大胆探索,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也许我们的怀疑是错误的,我们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是不正确的,但正是从这种错误与正确的交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味死记硬背,即便把课本背熟了,也难以灵活运用。所以,我们提倡不唯书,并不是为了否定书,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

二、不唯师

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上课时只会认真听讲;把老师的板书一字不差地抄录下来,课后进行消化吸收,但却很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讲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把什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知识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所以,我们主张同学要多与老师交流,当对老师讲的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质疑,甚至与老师争论,在争论中我们失去的只是错误,而得到的除了正确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还有勇气和信心的提高,最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必然。

三、不唯一

对于一个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对于一道题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从不同学科去分析解决。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我们学习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这种"不唯一"的意识和精神,尽可能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习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三条学习原则

学习的具体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也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则,它们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一、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要求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我们应当明确,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来完成。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那些学业不佳的同学应首先检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自觉地去做,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要求中学生的学习有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这一点,不懂的问题宁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

三、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要求中学生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当别的同学总愿让老师反复讲解时,他们却更愿意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努力获取知识。正是他们这种学习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的出类拔萃。我们认为,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种学习技能

一、学会快速阅读

直接从书中获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即使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也不能纯粹依靠老师的讲解来学习。一个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学的更主动,更轻松。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教科书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在学业上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快速阅读技能。

二、学会快速书写

中学阶段课业负担比较重,如果没有掌握快速书写的技能,这种负担会更加沉重。比如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记录笔记,课后完成作业用时过多,考试因书写太慢而答不完试卷等,这些现象都与书写技能有关。可以说书写技能是我们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所处的状态将决定我们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那些书写速度慢的同学对此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快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快速书写的同时还要保证字迹的清楚与规范。

三、学会做笔记

做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中学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教材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三种学习能力

一、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可以叫自学能力,在外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学能力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优秀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仅满足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更注重独立探求知识。他们注重对书本的自学理解,遇到问题,并不急于求教,而是首先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中,独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么知识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加强自学精神和独立意识。

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在主张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多向交流,所以,我们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三、流畅的表达能力

一些同学认为,好象只有文科要求有较好的写作表达能力,实际上理科所要求的解答过程也是一种表达能力。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能力不仅包括文字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达。在很多学习活动中,善于演讲,能够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注意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仅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而且会影响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学习。所以,同学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表达能力的自我训练。

四种思维品质

通俗地讲,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一、敏捷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深刻性

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2、积极开展问题研究,按写小论文,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三、整体性

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l、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2.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3、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四、创造性

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四位良师益友

在我们的学习中,除了代课教师,个少还有三位特殊的"老师",它们的作用和老师一样重要,也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一、自信

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同学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小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敢碰难题,即便做出答案也总怀疑不正确,更不敢向学习好的同学挑战。这种自信缺乏,严重地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那么,自信就是开发巨大潜能的金钥匙。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每个人可供开发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输,就一定能不可阻挡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学习中的第一位老师。

二、课本

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我们身边,每有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查阅课本。不仅如此,课本还起着训练同学自学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时不重视阅读课本,只把课本当做课后练习的习题本的同学是很难学好知识的。

三、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传递,更需要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同学之间的协作更方便。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思维,互相促进。

四、教师

我们的任课教师是我们学习中的第四位老师。这并不是轻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指教师没有课本和同学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关键进行点拨,是学生学习的外围推动力,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生学习方法杂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量激增,知识迅速发展,是当今知识世界的显著特色。看未来,看发展,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只有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并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鹜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这是十分有害的。

学习必须勤于思考。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期间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要在初中乃至小学学习阶段就要培养这种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学习必须善于总结。学完一章,要做个小结;学完一本书。要做个总结。总结很重要,不同的学科总结方法不尽相同。常做总结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每天或分阶段自己或让父母检查,是否完成了学习计划,为什么没有完成,怎样补救等等。总之,学习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做不成大事的。

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正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同学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任课老师等具体情况来选取。一般说来,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符合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教师授课特点的方法。学生在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摸索与总结:不同学科的学习程序(要不要预习,先做作业后复习,还是边做作业边复习,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做作业和自我测试的方法、改错的方法和单元总结的方法等等。

学习方法五原则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学习上占第一

学习上占第一,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到。之所以你占不了第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不正确,第二、没有坚强的毅力。在这里面毅力是第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全中国仍有70%以上的占第一的学生虽然占了第一,但他们并不是毅力最强的,或者说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不是最好的。他们也许今天是第一,明天就不是了。也就是说,你如果按占第一的方法去学习、去锻炼,一般都会超过现有的第一。

辉煌的第一是不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呢?说它艰苦是因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只有你具有了坚强的毅力才可能成为第一,当然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是特别重要的。在这里什么是坚强的毅力呢,只要你能按下面几点要求去做,而且每天都做记录,持之以恒,每天都不间断地坚持一个学期、一年、三年,那么你的毅力就足以达到占第一的要求了。在这项锻炼中就怕你中间有间断,风雨、心情、疾病、家务等等都不是你中断锻炼的理由。你要记住,学好学业是你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没有什么工作的重要性会超过它。除了坚强的毅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人人可以占,原来占第一的同学也不一定就比你更聪明多少,脑细胞也不一定比你多。爱迪生不是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吗?!所以你第一要过心理关,就是说:要坚信你一定能成功,一定会超过现有的第一,包括现在是第一的你自已。

第二、你要天天锻炼。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也做不好,即使偶尔做好了,也不能长久。每天30分钟左右的锻炼一定要天天坚持。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跑步、打乒乓球、打篮球、俯卧撑、立定跳远等等都可以。有些同学好面子,见到别人不跑步,怕自已跑别人看见了不好意思,那就错了,真正不好意思的是辛苦了几年考不上大学,是上了几年大学还要下岗。如果将来自已养活不了自已,那才是真正不好意思的。

第三、学习态度要端正。每次上课前,一定要把老师准备讲的内容预习好,把不好理解的、不会的内容做好标记,在老师讲到该处时认真听讲。如果老师讲了以后还不会,一定要再问老师,直到明白为止。当一个问题问了两遍三遍还不会时,一般的同学就不好意思问了,千万别这样,老师们最喜欢"不问明白誓不罢休"的性格了。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做好笔记。做笔记时一定要清楚,因为笔记的价值比课本还,将来的复习主要靠它。

课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是把笔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先学好,该记的内容一定把它背熟。这样会大大提高你做作业的速度,即平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做作业时应该独立思考,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和同学、老师商量。问同学时,不要问这道题结果是什么,而是要问"这道题究竟怎么做?""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

第四、正确面对错误和失败。当有的知识你没有在课上学会、当你的练习做错时或者在考试中成绩太差时,你既不要报怨,也不要气馁,你应该正视这自已不愿得到的现实。没有学会不要紧,把该知识写到你的《备忘录》中,然后问同学问老师,再把正确的解释或结果,写到其它页上。错了题也是这样,考试失利不就是错的题多点吗,正确的方法是把原题抄到《备忘录》中,把正确的做法学会后,把做法和结果写到其它页上,如果能注上做该类题的注意事项,就会把你的学习效率又提高30%-60%。之所以把答案或解释写到其它页上,就是为了下次看知识点或错误的题目时,再动动脑筋,想想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释情况,再练练该题的做法和答案。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能正视它,一切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动力。

第五、记帐。你的学习一定要有一本帐,你什么时候做得好,记下来,什么时候错了题,记下来(注:帐本上只记"今天错题为《备忘录》××页×题)。课下几点几分学了英语,记录好;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学了物理记下来。把你生活中锻炼、学习的分分秒秒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把你每次作业和考试中的正确题数、错误题数和错误题号(《备忘录》上的页号题号)一一记录在你的帐本上。把你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帐本上,以备明天、后天再检查一下自已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在帐本上过去了几天的知识点,你一定要学会并能熟练掌握。

帐本记录的是你学习、锻炼中每一个细节。这样记下来,在校生活中,每天约有一页32开纸的记录量,不在校时可能有两页32纸的记录量

回答2: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不要满足于老师的思路,应多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讲你听,另一方面通过把你的反应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老师了解你现有的思维水平。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课文的要点、重点、难点,老师的解释、提示和见解,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灵敏的脑袋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消磨。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法,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大脑记忆的限制,提示你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做笔记不能成为对教师内容的机械复制,它同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做笔记一定要取舍得当,详略适中,重点是老师提示的重点和自己不会的难点。记笔记的过程必须科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针对科目的难易有所侧重:对于较难的科目,可以50%的时间听讲,50%的时间记笔记;对更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目,90%的时间听讲,10%的时间记下提纲就足够了。笔记必须要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才更有价值。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根据有关研究,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
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比较有效地对抗遗忘。“活到老,学到老。”人离不开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是一个人终生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生活,发展身心,促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要学好,就得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它包括知识的方法,学习技能的方法,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方法。
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W=X+Y+Z。并解释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德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得法的学习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怎样学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呢?下面主要谈五个方面的学习方法。
(一)抓好预习环节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1.预习的好处
(1)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
(2)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
(3)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高。
(4)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非常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从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2.预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作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但对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估计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消灭“拦路虎。”
(2)若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但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这样做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显得非常紧张,不能达到预习效果。因此,刚开始预习时,要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到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铺开。
(3)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反之,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4)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学习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缺了预习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转。这些学生必须作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3.预习的要求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重点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授新课的科目进行预习,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预习。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授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2)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任务是:①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③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问答题答一答。不会做,不会答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听课环节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听课时,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有的像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边听边记,基本上能把教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有的边听边划边思考。思考时,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比较。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听好课的目的呢?总的要求是要抓住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具体要求:
1.要充分认识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他在课堂中的分析讲解远比课后辅导要详细得多,这也是学生自已看书无法比较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最简捷的路。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上好每一节课。
2.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听课中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
4.要力求当堂理解。理解是掌握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的思考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理解呢?在课堂上,你想的应与老师讲的统一,你思考的问题应与老师讲的问题统一。在教师的启发下,你要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在思考中出现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举手提出问题。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应继续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再去请教老师。
5.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跑。听课是为了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因此,不能把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等同起来。高水平的听课应该不仅注意老师传授的具体知识,更应该注意老师讲课的思路。追着老师的思路跑,目的在于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搞清楚。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周密科学思考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有的学生不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而偏重于记忆老师的推导,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认为这是听课的主要目的。其实,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忘得快,又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智力。
6.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知识内容的关键一般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式以及公式、定义。当老师讲解这些关键知识时,你一定要特别注意,抓住不放。同样,不抓住学科特点的关键学习,也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以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如物理、化学、生物课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实验,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数学要通过大量演算,证明等练习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出数学思维能力。语文和外语在听课时,主要抓住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三)紧抓复习环节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只有28%;六天后为25%。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一些记性好的学生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1.复习的要求
(1)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2)看教材时,应边看边思,深思重点、难点。分析疑点、深化理解。
(3)看阅必要的参考书,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5)加强练习。练习一般应在复习后进行,也可边复习边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练习,能提高复习效果。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法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5)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想后看(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每次复习时,要先把上次的内容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6)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完成作业环节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其实,做好作业有以下意义:
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审题。审题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2.寻找解题途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由因导果”,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我们用前两种的综合办法,以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要广泛联想与这些条件和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等。联想过去是否解过和与此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即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使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越广,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题效果也越佳。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加工,思路明了,解题捷径就会出现在眼前。
3.正确解题,经过①②两个步骤,已经寻得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要做到这点,解题的步骤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书写规范化,格式明了,表达准确。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在解题中,重要的知识点应写出来,繁题要简写,简题要详写。
4.注意检查。就是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题目要求的解都求出来了,有没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错解。检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检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检查法。即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③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锻炼一题多解、一题多想。比较归类的解题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2.老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3.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4.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
5.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
6.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帮助的材料。
记笔记的好处有:
1.思想不易开小差,因上课时要边听边记边思考。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久,加强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2.记笔记要手、眼、耳、脑并用,使感觉器官和思维得到综合训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不要满足于老师的思路,应多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讲你听,另一方面通过把你的反应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老师了解你现有的思维水平。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课文的要点、重点、难点,老师的解释、提示和见解,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灵敏的脑袋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消磨。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法,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大脑记忆的限制,提示你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做笔记不能成为对教师内容的机械复制,它同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做笔记一定要取舍得当,详略适中,重点是老师提示的重点和自己不会的难点。记笔记的过程必须科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针对科目的难易有所侧重:对于较难的科目,可以50%的时间听讲,50%的时间记笔记;对更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目,90%的时间听讲,10%的时间记下提纲就足够了。笔记必须要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才更有价值。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根据有关研究,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
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比较有效地对抗遗忘。

回答3: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不要满足于老师的思路,应多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讲你听,另一方面通过把你的反应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老师了解你现有的思维水平。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课文的要点、重点、难点,老师的解释、提示和见解,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灵敏的脑袋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消磨。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法,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大脑记忆的限制,提示你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做笔记不能成为对教师内容的机械复制,它同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做笔记一定要取舍得当,详略适中,重点是老师提示的重点和自己不会的难点。记笔记的过程必须科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针对科目的难易有所侧重:对于较难的科目,可以50%的时间听讲,50%的时间记笔记;对更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目,90%的时间听讲,10%的时间记下提纲就足够了。笔记必须要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才更有价值。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根据有关研究,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
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比较有效地对抗遗忘。
,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听课中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
4.要力求当堂理解。理解是掌握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的思考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理解呢?在课堂上,你想的应与老师讲的统一,你思考的问题应与老师讲的问题统一。在教师的启发下,你要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在思考中出现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举手提出问题。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应继续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再去请教老师。
5.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跑。听课是为了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因此,不能把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等同起来。高水平的听课应该不仅注意老师传授的具体知识,更应该注意老师讲课的思路。追着老师的思路跑,目的在于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搞清楚。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周密科学思考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有的学生不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而偏重于记忆老师的推导,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认为这是听课的主要目的。其实,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忘得快,又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智力。
6.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知识内容的关键一般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式以及公式、定义。当老师讲解这些关键知识时,你一定要特别注意,抓住不放。同样,不抓住学科特点的关键学习,也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以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如物理、化学、生物课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实验,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数学要通过大量演算,证明等练习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出数学思维能力。语文和外语在听课时,主要抓住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三)紧抓复习环节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只有28%;六天后为25%。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一些记性好的学生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1.复习的要求
(1)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2)看教材时,应边看边思,深思重点、难点。分析疑点、深化理解。
(3)看阅必要的参考书,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5)加强练习。练习一般应在复习后进行,也可边复习边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练习,能提高复习效果。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法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5)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想后看(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每次复习时,要先把上次的内容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6)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完成作业环节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其实,做好作业有以下意义:
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审题。审题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2.寻找解题途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由因导果”,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我们用前两种的综合办法,以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要广泛联想与这些条件和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等。联想过去是否解过和与此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即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使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越广,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题效果也越佳。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加工,思路明了,解题捷径就会出现在眼前。
3.正确解题,经过①②两个步骤,已经寻得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要做到这点,解题的步骤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书写规范化,格式明了,表达准确。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在解题中,重要的知识点应写出来,繁题要简写,简题要详写。
4.注意检查。就是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题目要求的解都求出来了,有没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错解。检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检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检查法。即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③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锻炼一题多解、一题多想。比较归类的解题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2.老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3.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4.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
5.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
6.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帮助的材料。
记笔记的好处有:
1.思想不易开小差,因上课时要边听边记边思考。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久,加强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2.记笔记要手、眼、耳、脑并用,使感觉器官和思维得到综合训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不要满足于老师的思路,应多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讲你听,另一方面通过把你的反应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老师了解你现有的思维水平。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课文的要点、重点、难点,老师的解释、提示和见解,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灵敏的脑袋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消磨。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法,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大脑记忆的限制,提示你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做笔记不能成为对教师内容的机械复制,它同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做笔记一定要取舍得当,详略适中,重点是老师提示的重点和自己不会的难点。记笔记的过程必须科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针对科目的难易有所侧重:对于较难的科目,可以50%的时间听讲,50%的时间记笔记;对更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目,90%的时间听讲,10%的时间记下提纲就足够了。笔记必须要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才更有价值。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根据有关研究,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
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比较有效地对抗遗忘。 为想学习而学,决不要勉强自己.为自己学习,决不为他人.只要自己想学,你会拥有一套适合你,属于你的学习方法,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我想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有一个理想,这样你才有理由勤奋,否则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而学习 问题1:你为什么要学习?
为了考试?那你永远也学不好
为了兴趣?那小心你学习体系会不完整
为了工作?只学习你需要的

问题2:你学习为了什么?
荣誉?第一名对你有多重要
爱情与亲情?考虑别人是否太多了
金钱与权力?得到以后呢

问题3:怎样实现你的目标?
世界上只有3%的人可以成功,他们将想法一一记下,然后一步一步去完成;
世界上有7%的人很接近成功,他们有想法,但并没写下来按计划完成;
剩下90%没有成功,他们经常变换目标,总是朝三暮四,结果一事无成。
你愿意做哪种人?

回答4:

学习方法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问题。

学习问题又可以分解为what和how两个问题,即学什么和怎样学两个问题,也即学习内容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其中学习内容的问题是方向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

具体的学习的内容决定具体的学习的方法,这是学习问题的首要原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学习的对象决定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学习首要原理的哲学依据。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一劳永逸的普遍的学习方法的说法,普遍性的东西只能是原理性的问题,它只能起指导性的作用,需要在具体的实际中灵活运用,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得其利,反受其害。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从特殊性的东西中概括出普遍性的东西,从特殊性的东西中深刻体验普遍性的东西,不断地总结具体的学习方法,深刻体验学习原理,然后运用于具体的学习中。直接参考教育心理学里的学习理论部分,可以在指导我们总结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善于总结吸取前人、他人的经验教训。在一些较具体的领域里,已经有很多人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内容、和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我们一定要尽量吸收,因为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全部总结出来,一个初学者毕生的时间、精力与智慧怎敌众专业人员毕生的时间、精力与智慧。矮子站在巨人肩膀上就看得比巨人还高。

还有一种简便方法是在百度知道里,输入学习方法,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应有尽有,目前有相关问题2000多项。把他们收集、整理起来,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学习方法。你说实话,不要试图去找什麽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学,态度决定一切,你的努力够了,那麽好的方法自然就找到了!记住:真正适合自己的好方法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一个曾经因找方法失败而失败,但又因总结自己的经验而成功的人奉上。
高效学习秘诀之一:决不要把你的问题留到明天

你的时间非常宝贵,对你来说,高效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专家指出,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有83%以上的时间浪费在对于学习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无谓的思索中,这些疑问分别来自于学习(预习)、作业,复习这三个环节。而倘若在出现疑问时能够立即解决,则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数倍的提升!同时,出现问题立刻解决,避免了将一个知识点的漏洞遗留到以后,从而积累成为更大的漏洞的情形,这种情形正是导致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的不够扎实,从而影响考试成绩的根本原因。

高效学习的秘诀之二:举一反三

“把题海留给我们,你并不需要题海!”这是高考状元们共同的体会。你需要的是弄懂典型类型的问题,尤其是你的问题,并且要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彻底弄懂一道题,胜过盲目的做100道题,这就是真正的高效学习!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问题讨论,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来举一反三。

高效学习的秘诀至三:及时总结

只学习、作业,而不及时进行总结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温故而知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你可以列出所有你提出过的问题,遇到的难题,以及其他人的一些讨论结果,并进行综合归纳,往往都能触类旁通,从而使你在考场上胸有成竹。

--------------------------------------------------------------------------------
在英语学习方面是十分幸运的。在下过硬工夫的过程中,我从未感到英语学习的单调和苦闷,也未感到英语学习有多么艰难。我读过一些英语名家谈体会的书,其中有中文译本,也有英文原文本。这些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能够在结合自身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常识的学习方法,并上升到符合英语学习规律的原则。如果你能按照这些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和体味,那么你就定能学好英语。

英语学习应遵循以下六大原则。这些原则都是"常识"性的。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必须依据语言、逻辑和"简单的常识"来决定问题和建立自己的行动计划。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按照常理去做,你就可能成功。你违背了常理,就不可能成功。当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你的"努力"。

这一次,你若按照常理去做,并且下工夫,那你就要成功了!

(一)简单原则

学习英语:从简单的开始
运用英语:简单-好、更简单-更好、最简单-最好

上大学的时侯,英语老师让我们大量阅读英语。有些同学就借来原著,第一页看下来就有20几个生词,第二页还有20几个……到了第五页已不知道第一页所云;到了第十页已不知道前九页讲的是什么。阅读变得异常艰难和单调,体会不到有任何收获,读英语原著变成了查英语词典、记忆生词的过程,变成个苦差事。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就放弃了。其中有人又做了第二次努力,结果还是放弃。原因何在?我想它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常理。

所谓"循序渐进"就要求你从"简单"开始。学习、使用英语都要遵守简单原则。当年,我碰巧是从英语简易读物开始的。现在,书店里有好多套把原著简写成的"简易读物"。我先读那些用500~800词简写成的读物,后来又读用800~1500词简写成的读物,再后来就读用1500~2500词简写的作品……我能读进去,因为我读懂了;读懂的感觉特别好。当一个人有了成就感时自信心就诞生了,并越来越强,也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外国的英语文学作品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不同的国家,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不同的生活,结识了一些不同的朋友。在走入另样的文化、生活、人物,风俗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神往,一种强烈的欲望。每时每刻都想读!

只有从简单的开始,才容易入门,才容易产生"兴趣",才容易把事情进行下去。英语阅读应遵守"简单原则",听、说、写都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因为简单原则有巨大的优点:

1、造就成就感,培养自信。
2、增加兴趣。
3、语言朗朗上口。
4、易于学以致用。

但是很多中国学生对简单的语言往往不屑一顾,只求理解而不去尝试着使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学英语中最喜欢追求一个字--"难"。尽管学了很多难的东西,却不会"用"。而事实上,简单的东西如能灵活、准确地使用才是真正重要的。比如从口语来说,人们并不是看一个人会说多么难的单词,关键在于看他能否熟练运用最简单的单词、句型、语法来表达情感、思想。英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是通过有限数量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型来完成的。

Plain English(简洁英语)在英语国家已成为趋势:即在说或写英文时都力求简单。而中国学生尽管学了很多难词,复杂的结构,但就连用简单词和结构来表达思想都做不到;有时用了很大的词,一方面不妥,再者也很难让别人明白。其实当你透彻理解英语中的"小词","简单表达方式"时,才能熟练地用简单英语交际。

当然这并不是说"难的单词"和"复杂句型"一点儿也不能用,或者说没有用,我只是说应该少用或尽量不用。但目前"简单英语"即是"最好英语"的潮流是千真万确的。其实你同外国人面对面交流,你就会惊喜的发现,他们讲的英语是那么的简单,你甚至会反问自己学了多年的复杂英语用处何在?

学会容易的东西,并把容易的东西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量的原则

多-好,更多-更好,最多-最好

中国人学习英文,精读、精听、精说有余,但泛读、泛听远远不够,大量的乱说就更不够了。没有量的变化,怎么能有质的飞跃?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在注重"精"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泛"。比如学习英语阅读,如果没有读到足够的数量,就无法熟练地阅读英语。若要学习听力,那就大量地听各种磁带,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看英文电影。如要学习英语口语,那就尽量多说英文。学习英语不能太急于求成,因为只有有了"量",才能有"质"的飞跃。

量的积累是必须的。许多人学习英语时,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一本书就代表一个水平。比如,当读完一本初级阅读书时,就会说"我的阅读水平达到初级了",学完一本高级阅读书,便狂欢"我达到高级阅读水平了"。刚刚读了一本初级口语书,就认为已有初级口语水平。读了一本高级口语书,就认为已有高级口语水平。其实,英语学习有一个"点-线-面"的关系。一本书只是一个点,无数本书连成一条线,更多的线形成一个面。所谓"水平"就是面的问题。就拿阅读来说,首先要读大量初级书。当你读完30本初级读物书后,在你读第31本初级读物时已没有几个生词,能轻松地读懂,并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时,那你就可以读中级水平的读物了。仅仅读过一本初级水平的读物,基础根本没打好,就急于读一个更高水平的读物,那必然就会"欲速则不达",自然不可能学好。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何等英语水平,在相应水平上的量的积累是必须的。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的学习亦应遵循这一原则。

语言的学习是培养一种感觉,而感觉要靠数量的积累来培养。俗话说水到渠成。同样的道理,达到了一定的量,"语感"就产生了。这时应再把感觉上升到理念,将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英语就能运用自如。请注意量的积累在基础阶段最为重要。金字塔的魅力就在于它完美的建筑结构。有宽广深厚的基础,才能造就塔尖的辉煌。学好英文的道理是同样的。基础必须打牢,也只有在基础打牢的前提下,才能学好英文。

在量的积累阶段,也应该遵循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阅读为例,一套简易读物分六级,每一级有五六本,一本只有100页左右,不超过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一个级的读物。你在读的过程中,不要太多拘泥于语法,可以偶尔体会一下语法的作用,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小说的主题上。要注意,我们是在通过英语获取信息,了解文化、生活,吸收新的思想。你要读进去,才能读得快。不要研究语言,要树立数量第一的观念,尽量快速地读。这样一来,坚持读三四个月,英语的阅读水平就会迅速提高。

总有人问,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学好英语。这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没有衡量学好英文的标准,并且学习英语的速度也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你必须有正确的学习英文的方法。实际上,学习英语如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你很快就会入门。从入门到能用英语交际也就是一二年的工夫。因此,如果一直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你很快就能学好英语。

(三)重复原则

英语有句谚语"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kills(重复是技能之母)"。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学习任何一种技能的过程。无论是游泳还是骑自行车,都是重复同一类动作的过程。 任何技能的获得,当然包括英语这项语言技能,均来自重复。一种事情重复多了,便产生了感觉和深刻的把握。因此,在发展英语技能时,也应该遵循重复原则。比如,在阅读时,当你读过20本初级读物后,就要在这20本中找出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来读10遍甚至20遍。同样的,当你读过20本中级水平的英语读物后,就应该在这20本中找出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来读10遍甚至20遍。学习听力和口语也要遵守重复原则。比如说,在听了20盘初级英语听力磁带后,就要在这20盘已听过的磁带中选出一盘,再把这盘磁带听上20遍。在刚开始学习英语口语时,重复原则就更为重要。因为,刚学习英语口语,背诵一些英语后,就找同伴来练,反复重复已学内容。 "重复原则"与"量的原则"缺一不可,要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学习英语中的任一项技能:阅读、听力、口语、写作,都必须在量的原则的基础上,再反复重复。英语中一定有一些你理解的很透并且已经掌握了的单词或句型,你可以灵活自如地使用它们来交际。请注意,这些熟练掌握了的词和句型一定是你重复过无数遍的,这些被重复的东西已经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因此你能把它们运用自如了。重复是人记忆的最重要途径,重复使人准确、深刻理解事物本质、内在规律。 量的原则要求你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强调一个"泛"字。而重复原则要求你将同一件事做很多遍,也就是强调一个"精"字。如此看来两者相互矛盾。但是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我想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矛盾的。因为只有两个矛盾体,才能产生最大的动力使主体前进。好的英语学习方法也应力求矛盾的统一。既要有数量的积累,把面铺开,又要同时将一本阅读书、口语书、一盘磁带、一部电影学透彻。在量的基础上把部分内容学"精",这是很重要的。

(四)模仿原则

语言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的认同符号,其运用"规则"可依。孩子学语言是个模仿的过程,他们每天模仿父母、周围的人、电视等一切可以模仿的东西,并且模仿得越来越象,突然有一天,他们停止模仿了,并且逐渐形成融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方式。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模仿已有的东西,不经历到位的模仿的"创新"意味着错误。创新源于模仿,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你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然后,才可能谈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学习英语时,模仿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语音时,要大量地重复练习音标、单词发音,朗读句子和文章。而在练习过程中,尽量模仿"音标发音和单词发音,同时模仿句子的音调和节奏。模仿对学好语音至关重要。如果你要学习英语口语�模仿亦很重要。在学口语时,要尽量模仿你已经读过的东西和已经听过的东西。当然,如果你模仿你已经用"重复原则"所读过的和所听过的,效果就会更好。如果你要学习英文写作,模仿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你要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名家的文章,重复地读过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了后,就要一丝不苟地去模仿。模仿得越像越好,这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常识。

我的一位朋友英语口语很棒,当他谈到学口语的秘诀时,他总是说"外国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五)突击原则

若想学好英语,需要采取一个个"速战速决"策略,找到"快速进入角色"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把学习坚持到底。你还记得你是如何学会骑自行车、游泳或开车的吗?你是否是通过短时间的"大量突击"练习才掌握这些技能的呢?学习技能的要素是一样的,那就是去无数次的突击训练。当然,学英语或许不像学会骑自行车、游泳那么简单,但驾驭和使用英语语言的确是掌握和培养一种技能。学习一种技能,突击原则是最重要的。

我在学习英语时就运用了这种突击强化的方法。我最初开始学习英语,先突击英语阅读三个月。从简易读物开始,坚持天天最大量地来读。通过突击英语阅读,不但学到了词汇,还熟悉了各种语法现象,更了解了一些西方的生活、文化和思想。紧接着,又去强化听力,经过三个月的听力突击之后,再回过头强化英语阅读。强化完阅读后,再强化听力。强化完听力后,再强化英语口语。按照这个原则,进行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的突击强化。按照这种方法来学英语,进步是飞快的。 英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正确意念的过程:强化单词发音的意念,强化单词用法的意念,强化句型的意念,强化组织思想的意念。比如,你若要突破语音,就应该安排一段时间(比如15天)。在这15天内,天天学语音,听语音,模仿语音,学"死去活来"。15天之后,感觉语音有了大的进步,掌握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停下来。请注意,在模仿的同时,你还应该把自己的语音给录下来,认认真真地找出自己发音的问题,加以纠正。过一段时间后,再按照同样的方法来突击语音。你这样反复突击五到六次,你的语音定将成为最棒的。句型、阅读、语法、听力、口语也都要有这样一种反复突击强化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力不可能总是充沛的,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就会变得单调,因此就要采取间隔突击强化的方法。英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由一个个强化突击阶段所组成的。

(六)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如果你对英语没有兴趣,那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反之,一旦你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地发展这一兴趣,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你就会主动地找人去练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你英语的机会去提高你的英语水平。不知不觉中你的英语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你就把英语学会了。所以"兴趣"对学好英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尽管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培养和发展自己对英语的兴趣。

那么,应如何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呢?

发现和挖掘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兴趣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条件。

我对小说很感兴趣,我当年学英语是从大量阅读英文小说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的简写本读起。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及思想情感在狄更斯的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进入英语的天地,我畅游在狄更斯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中我学到了许多语言及语言以外的东西: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而且对英国人的生活、文化、习俗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入迷了,天天读,从狄更斯到马克·吐温再到海明威,这些小说带我进入一个英语世界,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英语。但在阅读时,我根本不想自己正在学习英语,只是努力地读进去。后来,我看了大量的美国电影,电影使我着迷。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去想自己是不是在学英语。因为我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做这些事情的,所以做得特别投入,大脑积极地工作,无意识的记忆效果最佳。我同意这种说法:在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才是你学习得最多的时候。但请记住,前提是你正从中得到最大乐趣。

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股票。他到了美国,每天24小时都有股票电视节目,他就兴致勃勃地去看,但无论如何都看不懂,于是跑来问我。我对中文讲述的股票行情都很困惑,更不必说英语了!于是就对他说我也不懂,但告诉了他如何学会看懂的方法。我说 :"你首先找一份报纸的商业版,然后再借助字典阅读所有的内容,这样你就积累了关于股票的简单语汇。此后,你有空就去看股票的电视节目,这些语汇很快就会从纸上活起来,出现在你的耳边,再加上你有股票方面的知识,很快就能看懂那些节目了。"于是,他真的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因为他对股票的确很有兴趣。等我再去看他时,股票节目他全都看懂了,还边看边给我讲解。另外,通过学习看电视股票的节目,他看别的英语节目时,能听懂的也多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准确界定自己的兴趣、所爱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这个兴趣与一个长远的目标相结合,那么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很简单了。喜欢电影就看英语的,爱看小说就读英语的,热衷于广播就听英语的……只要通过英语这个媒体做他喜爱的事,他就走向了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

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

两个人在一起谈如何学会游泳,谈一会儿就烦了。但是,如果他们能到水里体会一下游泳的感觉,并努力地去学着游,他们就会渐渐爱上这项运动,一旦爱上了这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要做。我小的时候就很爱游泳,有的时候为了游泳甚至都逃学。

兴趣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你对一种事物的热爱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并变得越来越深。如果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你能够尽早地尝试使用所学的英语的快感,那么你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日益增加。具体地说,就是你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找机会来用英语。比如说,你刚开始学英语,就去找"老外"聊天,很快就学会口语了。还有,你想提高听力水平,恰巧你喜欢听新闻。那末,如果你坚持每天听英语的新闻,很快就会把听力提高上去。和热爱英语的人在一起"爱"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如果一个人对英语充满了热爱与激情,与他在一起的你对英语也自然而然就产生喜爱。我在大学的几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英语是没有条件的。别人那种爱英语的疯狂会使你也深深爱上英语。所以你的确应该与喜爱英语的人交朋友,这样,你们对英语的爱就会相互影响、变得更强烈。比如,你有几个喜好学英语的朋友,你们就会组成英语学习小组,一起学习阅读、口语、写作。几个朋友在一起,就用英语聊天,一起讨论英语学习中的体会,相互问问题。如果其中的一个英语水平显著,那么其他人都可以向他的水平看齐。当然,水平高的也可以学习其他人的优点。这样一来,每人的进步都会很快。

树立目标

做事想要成功,就必须树立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你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好英语。长远的目标应该把学英语同民族的强大、祖国的发展联在一起,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联在一起。当然,还应该有无数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通过一个英语考试,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英语。短期目标也可以是去世界上任何一个英语国家求学,在出国留学之前,你也要下工夫学习英语。短期目标还可以到世界上各个地方去旅游,找到一份更令人满意的工作。比如成龙,因为会英语,他不仅可以在中国拍电影,还可以到英语世界去拍,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更加缤纷的世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一个具体的想象,看到自己学好英语之后的灿烂的未来,即使他学习英语有挫折,也会坚持不懈地学下去,直到学好为止。

投资增加兴趣

我对美术作品很感兴趣,我买的艺术品越多,我对它们的爱就越深,因为这样我才有机会真正深入到我喜爱的东西中去:"陷得越深,爱得越深"。如果你喜欢听英文歌曲,那就去买磁带、CD,你的兴趣会随着欣赏不同的音乐而增长。如果你喜欢英语,你就要买各种各样的英文书籍,各种各样的英语磁带,各种各样的英语报纸杂志,你还要参加不同的培训班,这些投资会使你找到英语的趣味性,并使你发现英语给你带来的奇妙世界。当你体味到英语内在的趣味之后,进入英语语言所带来的信息世界,你的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综上五条,英语学习的关键是找到突破口。你喜欢阅读,那不妨从简易读物开始,你喜欢歌曲,不妨就从英语歌曲听起,你喜欢报纸,就从报纸读起,你喜欢电影,就先看英语电影。记住,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重要的!

回答5: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要你在平日的学习中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重难疑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问题注意归纳,主动发言收集激励因子,那么你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你一定会更加喜欢文化课程的学习的。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课前预习就是每节课前把本次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听课和理解的重点、难点、疑点,记下自己的困惑之处、薄弱环节,带着问题进课堂,以期在课堂学习中得以解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要尽最大可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尽可能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对于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认真思考,通过听讲来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听课检查和锻炼自己的思维。并且不要满足于老师的思路,应多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可能。课堂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讲你听,另一方面通过把你的反应反馈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否被你理解。因此你要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老师了解你现有的思维水平。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课文的要点、重点、难点,老师的解释、提示和见解,自己的疑问和理解。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灵敏的脑袋也无法抗拒时间的消磨。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法,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大脑记忆的限制,提示你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但是做笔记不能成为对教师内容的机械复制,它同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做笔记一定要取舍得当,详略适中,重点是老师提示的重点和自己不会的难点。记笔记的过程必须科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针对科目的难易有所侧重:对于较难的科目,可以50%的时间听讲,50%的时间记笔记;对更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科目,90%的时间听讲,10%的时间记下提纲就足够了。笔记必须要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才更有价值。
3、课后复习。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进行积极的回忆和必要的重新学习,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总体理解,减少遗忘。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开始遗忘得较多、较快,以后遗忘得较少。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的时间安排。
根据有关研究,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
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
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以比较有效地对抗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