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2024-12-02 23:27:5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

(2)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3)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5)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6)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7)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扩展资料:

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

2、认知性与个性化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

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3、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学过程

回答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学过程中几种必然的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扩展资料: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是对学习过程最早的概括。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参考链接:教学过程-百度百科

回答3:

教学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分别是: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回答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发生感染,薰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单纯抓
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另一方面,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承认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1)敢于主导.教师要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备课,创造性地上好课,并在教学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要善于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启发引导,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机智.一方面要发扬民主,和学生交朋友,做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广泛想象,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
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使学生避免重复前人的错误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所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总是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意志性格、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发生感染,薰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病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单纯抓
知识的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说的,课改了,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淡化知识的传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无必备的知识,智力、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知识多,并不意味着能力强,其转化为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等条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客体.另一方面,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承认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1)敢于主导.教师要敢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备课,创造性地上好课,并在教学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好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要善于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启发引导,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及教学机智.一方面要发扬民主,和学生交朋友,做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广泛想象,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

回答5: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学生在教学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① 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②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③ 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① 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②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①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②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③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