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碳酸盐岩台地经历了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向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转变。轮南地区三维地震剖面清楚的记录了这一过程 (图3-4-1)。 由图中可看出, 碳酸盐岩台地的生长明显经历了两个过程: ①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的形成和向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的过渡; ②镶边型台地进积-加积式的生长。将寒武系底 (Tg8)拉平后计算得到碳酸盐岩台地生长的第一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层坡度, 约为2.1° (地层厚度为102m, 地层速度取值6000m/s)。 而其下部地层则更为平缓, 大约为1° (地层厚度为60m)。 Wolfgang Schlager(2005)指出可以大致将1.5°作为缓坡型台地和镶边型台地的分界线。 如果采用这一定义, 轮南地区第一个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从缓坡型向镶边型的转变, 在第二个过程中, 斜坡角度迅速增大, 前积特征也开始变得明显, 这些特征表明该时期碳酸盐岩台地以进积的生长方式为主。另一个证据是阿克苏地区苏盖特布拉克剖面肖尔布拉克组中上段发育的台地边缘礁, 单个礁体的厚度可达20~40m, 礁核和礁前相带清晰, 并可见到明显的迁移(图3-2-1)。
图3-4-1 轮南地区寒武系台地边缘地震反射特征(Tg8拉平)
中寒武世, 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快速向外进积: 其东段较早寒武世向东进积了约5~80km, 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古城地区, 向东进积约80km, 轮南地区和阿满过渡带则分别向东进积了5km和15km; 盆地西部台缘带的迁移距离无法得知, 但该时期苏盖特布拉克剖面转变为局限台地沉积特征。受海平面变化、气候因素和水下古隆起与镶边台地边缘带的障壁作用综合的影响, 早期台地内部为局限台地环境, 后期过渡为蒸发台地环境, 形成了厚层膏 (盐)岩沉积。
晚寒武世, 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延续了中寒武世特征, 但台地扩张的速度减缓。除轮南地区外, 台地边缘相带向外进积的距离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