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丰缺指标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量(或产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通过田间试验,把土壤养分测定值按作物相对产量的高低分等级。当取得某一土壤的养分测定值后,即可了解到土壤中该养分的丰缺情况以及应施肥数量的大致范围。
确定土壤某种养分含量的丰缺指标,需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上进行全肥区(包括要确定的养分)和缺素区(不施该种养分)的多点田间试验,同时测定各点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获得全肥区和缺素区的相对应的产量后,用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示养分丰缺的状况。如确定某种土壤磷的丰缺指标,可设缺磷(施氮、钾肥)和全肥(施氮、磷、钾肥)区两个处理,作物收获后,用缺磷区作物产量占全肥区作物产量的百分比表示磷的相对产量。按照我国建议标准,以相对产量在50%以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为“极缺”;50%~70%的为“缺乏”;70%~90%的为“中等”;>90%的为“丰富”来确定养分丰缺指标。
土壤丰缺指标的实际意义是,它可直观地反映施肥效果。一般而言,当土壤养分测定值达到“丰富”时,说明施肥效果不显著,故可暂不施用该养分肥料;在“中等”范围内,说明施肥还有一定效果,可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施用;而在“缺乏区”,则表明施肥增产效果显著,应加大该种养分的施用量。
由于制定养分丰缺指标的试验设计只有一个水平的施肥量,因此,该方法只能定性或半定量地确定施肥量。若在不同土壤测定值范围内,布置多水平的肥料田间试验,才能进一步确定施肥量。此方法虽然直观性强,简捷方便,但确定施肥量的精确度差。因耕层(0~20cm)土壤速效氮的测定值与作物产量间的相关性差,所以此方法只适用于除氮素以外的磷、钾和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