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25-01-18 18:56: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一、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夫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允许提出一些有个性的问题。如在教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把一本字典放在桌子上可以看到几个面?”同学们有的说:“一个”、“二个”、“三个”,有一个同学提出可以看到“四个”,同学们哄堂大笑。我说:“肯定有你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露出了笑脸,随后就进行了演示,把字典放到两眼之间的地方,说这样可以看到四个面,同学们也都照着做,也都发现四个面,但是同学们还是一脸的疑惑。随后大家一起分析,其实在同一个位置,我们两眼最多看到三个面。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激发了这位同学提问的勇气和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消除课堂上的紧张焦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全体学生提问的勇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能积极探索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他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人们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地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所学习的内容,创设于新奇的悬念中,激发学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例如,教学“可能性”时准备了一个大转盘(红色的6份,黄色的5分。绿色的一份),宣布游戏规则:指针指到红色区域老师赢,指针指到黄色区域同学们赢,指针指到绿色区域平局。结果同学们输得很惨。这时同学们觉得好奇,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赢得多,输的少?怎样让游戏公平呢?自然的进入到积极探索中去。
2、创设操作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动手中问。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集中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先要求学生用纸板做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如果用它装沙子,可以装多少?”
3、创设实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应用中问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许多生活中的实例供我们应用。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利息和利率》时利用星期天 让学生去银行参观,了解利息、利率,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储蓄,这样产生了:什么是利率?为什么银行的不同时间利率不同?怎样求利率?怎样存款会更合算?……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抓不到要领,提的问题简单或没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也就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着手提问。
教材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后,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利用题目中相同条件,提出和题目已知的问题略有变化的问题,二是题目中的信息比较丰富,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只需利用部分条件,提出和已知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常用的方法:
1、散发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发现问题,在青岛版教材中,经常是给出一些条件,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即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
2、模仿法:对于提出问题能力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方法,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
3、比较法: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名词、概念、法则,对不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出问题。在六年级总复习中这样的内容很多,学生的这种思维方法十分重要。如复习比和比例时,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出:比和比例有区别吗?有联系吗?在复习数的认识时、“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时,也可以用此方法,从而沟通联系,很好地掌握。
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思。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cu引导。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