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的古物,很少有象从多陀纳(Dordogne)洞穴中发掘出来的那些驯鹿期的雕刻那样引人注意。在那些人类和动物的遗骸以及石制和骨制的用具中,我们曾经发见过许多鹿角的碎片,上面有雕刻的花纹。那些雕刻大概都是临摹动物的,因为很清晰又很正确,使人立刻能够作动物学上的鉴定。何者是野马、驯鹿、山羊、野牛,不会弄错的。其中尤以一把鹿角短刀为最有特色,刀柄上刻了一匹正在跳跃的驯鹿图形,手工之精美,就是现代艺术家也不过如此。我们已经说过,雕刻的材料是驯鹿的角;而照专家的判断,鹿角是只有在新鲜的时候才能雕刻的,所以我们断定那位无名的艺术家是与法国南部的那些驯鹿同时代,换言之,就是那幅图形是属于最远的古代的。自从部歇尔德柏尔德(Boucher dePertheo)的这个发见以后,我们对于人类种族的年代的观念,已经有了显著的增进;但是没有人曾预期太古时候的人就有这样的艺术成绩。这种艺术工作和太古时代的文明太不相配了,自然就有人故意把这种不方便的发掘物斥为赝品。1但是说赝品是必须有证明的,而发掘时的情形却没有可以使人怀疑的地方。2如果不是有些旅行家在现代的野蛮人中,也看到有同样的艺术活动,则此驯鹿时代的艺术工作,恐怕也将和其他未获解决的史前时代的问题一样搁置在一边了。最原始的民族却有如此卓拔的才能来创造逼真自然的写实作品,实在是奇怪的。
一粒种籽与由之长成的参天大树迥然相异;孩子是母亲生的,但长大成人后与母亲大不相同,甚至有“代沟”。《原始意识丛书》从萌生意图到现在成书亦如是。如前所述,我们是从资料开始的,可以说,是由于手头有云南少数民族的大量资料而想到研究原始意识的。可是,研究中却发现,理论上问题太大,我们必须从理论开始;不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宗教,就根本无从着手其起源的研究,很可能在我们大谈其哲学的萌芽时,别人却认为所谈者与哲学无关,根本就不是哲学的萌芽。而艺术与非艺术的分界亦是如此。于是我们回到理论,重新开始研究理论,但是这样一来丛书的同仁们在理论上也就各走各的道了。对这种理论分歧,我无法统一,也不想去统一,觉得如此“百花齐放”、创见迭出,正是我发起原始意识研究的初衷。而当我们深入研究以后,进而发现,不仅理论观点各异,而且对于资料的态度也有不同。有的作者认为,对于起源的研究,考古发掘的资料才是决定性的,而当代少数民族的资料是不足为据的。这就与我们的出发点大相迳庭了。但是,我仍以为是好事,它打破了我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资料的迷信,用一种更为清醒和冷静态度去重新研究我们所熟悉的少数民族资料。现在四本书完成了,它们仍由同一缘起而来,仍属同一丛书,但是,已长大成为风度各异、体态有别、水准不同的四个兄弟。我作为发起者,高举双手欢迎它们!
本文从原始造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造型艺术(雕塑、绘画及工艺美术作品)具象特征的流变及其思考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造型艺术作为人类整体艺术现象的一部分,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发展变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等都是较为复杂的。因此,仅靠现有的美术遗存来支撑论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人性及其进化、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艺术的起源、形态以及美术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方面入手,发掘文献、梳理遗存,进行综合性的辩证思考,才可能对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具象特征有比较明晰的了解,从而探索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部分着重从艺术的起源、原始艺术的发生与创作心理、原始艺术的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按照古代造型艺术形态,从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纹怖三类的典型美术遗存,结合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史论,就造型艺术的题材和作品本身造型的具象写实性两方面对其具象特征及流变进行辩证的分析。并附图说明。第三部分是在综合前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对古代造型艺术具象性特征及其现实主义的意义进行总结。本文在论述中秉承了艺术研究的传统方法,文图结合,把各时期典型的美术遗存按形态和发展进行有序的排列,紧紧围绕艺术与人性的关系,揭示出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的真实脉络: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自诞生时起就贯穿着一条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再现或表现客观世界、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具象性主线。
“造型艺术”一词在17世纪欧洲开始被使用时,主要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塑、文学和音乐等艺术样式,是一个为了与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等形式相区别而提出的艺术概念。 但是,就造型艺术本身而言,起源就是远古人类在制作工具时结合审美情趣产生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造型艺术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