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读后感 我对于小仲马写过的世界名著《茶花女》早有耳闻,今日有幸一睹其风采,果真名不虚传。读到《茶花女》这本书的尾声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夜深人静,天空中看不见一颗星星。合上这本世界名著,借着昏暗的光线,看这书上烫金的“茶花女”三个大字,我仿佛与书中的主人公共同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中体会出许多人生道理,回忆起故事情节,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茶花女名叫玛格丽特,是一个青楼名妓,但这一身份非但没有使她成为读者眼中的耻辱,反而更加增添了其人性的光辉。小说的男主人公阿尔芒一次与玛格丽特的邂逅,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她。在与玛格丽特的交往中,阿尔芒以真诚赢得了玛格丽特的感动。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放弃了当妓女的奢华生活隐居乡间,甚至当掉了首饰家具想还清债务,与阿尔芒同享幸福生活。可惜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注定了茶花女的命运是悲惨的。最终,玛格丽特被迫与阿尔芒分手,返回巴黎重抄旧业。盛怒之下,阿尔芒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玛格丽特的思想是善良的,亦或说是纯真的。殊不知,作为一名“交际花”,隐居乡间这种在常人看来极普通的生活,对于她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她忘记了,阿尔芒的父亲怎么会允许自己的儿子自毁前程,与妓女交往?她忘记了,身为有名的交际花,她的身份会怎么允许自己过这种闲适的生活?她也忘记了,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所谓的传统道德怎么会允许自己犯下这么“幼稚”的错误?那么,究竟是什么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是阿尔芒的父亲吗?是当时社会的压力吗?是茶花女作为交际花的身份吗?不,这些都不是。读完全书我才意识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爱情的,不是别人,其实正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面对这段恋情,阿尔芒显得太过年轻与幼稚。他显然不懂得对待爱情最起码的理解、尊重与宽容。阿尔芒完全是一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他爱玛格丽特,便要求玛格丽特事事都依顺自己,不允许玛格丽特有丝毫的隐私。当茶花女离开阿尔芒重返巴黎的时候,阿尔芒但凡有一丁点的理智,也会知道玛格丽特是因为深爱着自己才迫不得已回归原来放荡的生活。但他没有,反而残忍的折磨着玛格丽特,导致她卧床不起,最终孤独的死去。阿尔芒真的太无知,无知到白白葬送一个女人的生命。但他却偏偏拥有其他人难能拥有的真诚,因此获得了玛格丽特炙热的爱。这不能不说是茶花女的悲哀! 读完整部书,我对这位青楼女子并无鄙夷,反倒是充满了敬佩与同情。她厌恶了世俗险恶,却被阿尔芒的真情所打动,这不能不说明玛格丽特本性是善良的。她为了能够与阿尔芒共享美好的时光,毅然与公爵断绝关系。在常人看来,这也许不足为道,但如果我们真正站在玛格丽特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在阿尔芒一次又一次对她的误解中,玛格丽特没有生气,因为她懂得理解对方,懂得宽容对方。茶花女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人而不能得到阿尔芒的谅解,我很难想象,那时她心里需要忍受怎样的伤痛。阿尔芒在盛怒之下当众羞辱自己,玛格丽特为了爱情忍了,正如她日记中写道:“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她把自己整个心都交奉给了阿尔芒,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心怀! 玛格丽特是纯真的,但她不适合活在现实生活中。我倒更希望玛格丽特是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让结局变得完美,毫无遗憾,那么她一定会感动一代又一代为爱疯狂的年轻人。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玛格丽特还会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吗?我记得哥哥过:“我喜欢读悲剧,结局越悲越好。”那时我还认为这种说法荒诞、毫无根据。直到今天,我才发现真正荒诞的不是他而是我。的确,我们可以说,茶花女是因为善良而悲哀,或者说,她是因为瞬间的悲哀而绽放出永恒的人性的美丽! 玛格丽特,这个名字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高老头》读后感 近几天深刻体会了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品之一——《高老头》,感触颇深。《高老头》可以说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全景画,形象的展现了19世纪巴黎底层社会的真实面貌,显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是道德堕落的根源。 高老头是一个典型的被金钱毁灭的父亲形象。在巴黎的一所公寓里,住着一个名叫高里奥的老头,他六年前住进了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终于,高老头的变化之谜被邻居穷大学生欧也纳揭开了。原来,高老头以前是个面粉商,他为了讨好两个女儿,卖了店铺,把钱分给了她们。两个女儿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钱后,竟把高老头从家里赶了出来。高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却竭尽全力帮助女儿,最后凄苦的死在公寓中,却没能最后见一眼自己的女儿。 读完《高老头》,让人不禁为巴黎上流社会只以金钱为中心、人情之间的冷漠而悲哀。在巴黎上流社会无所谓亲情、爱情,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革命期间卖面粉赚了一大笔钱,他很爱很爱他的两个女儿,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就是这样,家庭的悲剧就由此而发了。他一心只想女儿过的舒服,甚至付出自己的一切也不在乎,他希望女儿嫁入名门贵族,这样两位心肝女儿就不会受苦,而且过得幸福。小说主人公高老头向读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父爱。他把女儿当作天使,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她们的种种奢望。为了女儿的体面,他歇了生意,只身搬进伏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当卖了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出让了养老金,弄得身无一文;最后,仍然是为了给女儿弄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卖命”、“杀人放火”。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之一,它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所战胜的历史悲剧的一个缩影。临终前,高老头终于看清了这个事实,看清了这个世界,他说道:“我把一辈子的生命都给了她们,她们今天连一小时都不给我!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多么惊世骇俗的一句话,这句话足以让人们看清当时巴黎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这不仅仅是高老头的悲哀,这更是整个法国巴黎,整个欧洲社会,整个资产阶级的悲哀! 《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这本书中文版不到十八万字,但是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彩,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从拉丁区与圣马尔索城关之间贫穷寒酸的小街陋巷,到圣日耳曼区富丽堂皇的贵族府邸,把尔扎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巴黎社会,讲述了一个令人热泪相映的故事。巴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物,带着各自独特的风貌,在这部小说中组成了一个喧闹的、活动着的、真实的社会。雨果说过:“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的确,在其作品《高老头》中间,我们仿佛依稀看到了19世纪初那个乌烟瘴气的法国巴黎社会,仿佛看到了资本主义在一些方面的软弱与腐败。用心感受了《高老头》,我不禁从心底感叹他的悲惨遭遇。作者用锋利的笔刻画出了当代法国巴黎——那个兴盛一时的社会背后隐藏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它就是波旁王朝的缩影,就是资本阶级的真实写照。使人读了以后,不禁掩卷沉思。巴尔扎克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对寒酸的公寓与豪华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错的舞台,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陋的画面,暴露了在金钱的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