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词曲皆为诗.词是格律诗的最高峰,也是古诗的自由体诗,是变化型的格律诗,就是后来被人禁锢了.曲是更解放的诗. 汉语诗歌最早的作品集是<诗经>.后世诗词曲的各种形式在<诗经>中都早已具备,而且数量巨大.<诗经>中整齐型的诗歌占52%,变化型的诗歌占45%,其他型的占3%.南北朝后,变化型的诗歌一路千丈,完全让位于整齐型的诗歌.但在此时,曲子诗以民间的形式从来没有消失过.如:<北风行>,<临高台>,<临江仙>,<望江南>等形式.这也为宋词的崛起奠下了基础.
二、 古人为什么善于写格律诗,因为他们闲的慌,生活压力太小.
很多爱好格律诗歌的朋友一直在迷惑这样一个问题:古人掌握格律怎么会掌握这么好?我们怎么就是记不住?到写诗填词的时候还得搬来范文照着写.我给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个真理,那是因为古人闲的慌,天天没事干就琢磨这事了.我们今天小学生上学最少要学两门课程,中学生上学要学六门课程,我上大学时学了三十九门课程.李白一生学了几门课程?就一门,语文.他能学不好吗?不信你可以把自己关在一间房间里,不用一生,三年,三年就可以掌握格律诗的所有技巧和业务.可是我们都不能这样做,今天的生活基础,生活技能,生活形式,生活需要都已呈多样化,这四个多样化使你我不能专门去背格律.有一句话叫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看,要学三门.李白呢?就学一门就可以走遍天下.还能让杨贵妃给她研墨,高力士给他脱鞋.多牛,效果多好.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换到今天,哪成?
三 、古人怎么写格律诗?格律诗真的象我们想象的要求那么严,不能越雷池一步吗?
开始的时候,古人并没有把自己写的诗当成什么完美的艺术品.他们只是按照当时音乐和朗诵效果来写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顺口不顺口,顺耳不顺耳.这就是当时最高的艺术技巧.后来,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自己写不出好的诗来,就去研究别人写的诗.一研究,发现了很多规律.就是古人优秀的作品中都有相同的诗歌机理.于是就有人想出了七律是这样的,七绝是那样的,平仄是这样的,韵角是那样的,浣溪沙是这样的,虞美人是那样的.然后就到处乱说,有人写了一首诗,让他看看,他看了看,又和自己研究的成果对照了一下,发现有一些照道,有一些不对,于是说,你这是胡写.该这样写,该那样写.那人就回家照他说的又写了一篇,让他看看.他说,哦, 我说的你都注意了,和李白写的差不多,平仄都对,格律也严,可以发表了.长此以往,古代格律诗的严格的要求就让这些人给规定下来了.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问一下这样的一个问题:李白是和谁学写诗的?是按照什么写的?在这里我还可以狂妄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关于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任何一个要求,我们都可以在漫漫的诗歌大河中找到他的另类.并且,这些诗的艺术效果非常的好.平仄韵角我不说了,这样的例子太多.讲一下"救拗"的问题.我把机理和例子一块讲.1,什么叫"拗"?一种是说拗口,不和谐动听.一种是说不符和平仄的固定格式.第一种说法是科学的,第二种说法是胡说八道的文字游戏.可是我们不管是以前还是古时,一谈到救拗的问题讲的都是第二种说法.好像不去救这个拗就和见死不救一样.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结句"一时多少豪杰",下阙结句"一樽还酹江月",都是"仄平平仄平仄".谁救谁了?见死不救.你敢说这诗写得不好?借你个胆.(注:按格律此句平仄应为 " * 仄平平 * 仄 ", * 表平仄皆可.)2,"本句自救"的说法是三救一,四救二.可我们还学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既然一三五不论了,还救他干吗?自相矛盾.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大约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比例.我真不知道这个规矩是谁想出来的.3,"特殊平仄"形式的说法和"有的拗句可不救"的说法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无法自圆其说了给自己的一个卑鄙的圆满口号.要叫我说,只要是悦耳动听,什么拗都可以不救.4,救拗从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拗了,就是音律上不和谐了,你下边再救,下边又不和谐了.加在一起就和谐了?胡闹,只能更不和谐.这个问题不是负负得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华盛顿砍倒了一棵树,然后又说是他表哥砍的,连续做错了两件事的问题.<念奴娇>的词牌,苏东坡之前一般是按照本韵来的,其后,就又都按照苏东坡来了.辛弃疾十九首<念奴娇>个个如此.我到现在也一直认为辛弃疾的词,艺术是古代最高的,从总体而言,概莫能出其左者,但是这一点我很看不起他.你就不能象人家东坡学学,开拓一点,大胆一点.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把苏东坡批得体无完肤,说他"往往不协音律",我看是李清照不了解苏东坡.人家苏东坡内容效果第一,管它什么规定不规定.苏东坡是拗句制造商,还搞批发.但是,不见其语言或雄浑质朴或清新浅近,不加雕琢,极近自然?多好啊!看来,女人是永远也不能理解男人了,尽管象李清照那样伟大的女人.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四声和韵的关系比较密切,,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作诗词时,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说说平仄。平仄律诗起于南北朝,当时有部分诗人认为作诗必须四声协和,却造成词句越用越窄,不能达意的后果。通过隋唐人的总结,认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不平声两大类,这里的不平声,就是仄声。在诗歌中,如果平仄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这里的平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而仄声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平仄在诗词中怎样交错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错的。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第五、六两句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金沙(平平)后面跟水拍(仄仄),这就是本句中的交替。金沙(平平)对大渡(仄仄),水拍(仄仄)对桥横(平平)就是对句中的对立。如何辨别平仄:如果方言中有入声的(譬如说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容易解决。其他地方的人主要在于辨别入声字有难处,一般的,可以查字典或韵书解决。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术语的来历。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她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例如“抗美援朝”,“抗美”和“援朝”形成对偶。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际上,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律诗的对仗有自己的规则,就是1、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此外,对联(对子)是从律诗中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平仄和对仗标准。五、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也是词曲的基础,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一) 五律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基础上梢有变化罢了。1、仄起第一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括弧字表示可平可仄,下同。)例: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事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an\zen两读,这里押侵韵,读zen。)仄起第二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从军行·扬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平起第一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平起第二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答白刑部闻新蝉·刘禹锡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