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的饮食观

2025-01-18 19:00:5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本意是说五谷所做的饭不嫌先将谷米择得精一些,牛、羊、鱼等腥味而制作的脍不嫌切得细而薄一点。精择米,细切脍,仅以烹饪技艺而言,要精益求精,亦无可厚非。倘引申到“祭品”——在做祭祀用的食物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以尽仁尽礼,应说也符合孔子讲究饮食“礼数”的思想,“已得饮食之微(精深、精微)”吧。

对饮食原则,即“食经”,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八不食”,即“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饭菜经久变质,鱼肉腐败变坏,酒水饮料变色,食物已发出腐臭的气味了,当然都不能吃。“沽酒市脯,不食”。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解释说:“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与不尝康子(季康子)之药同意。”这些讲究饮食卫生的原则,应说至今仍有教益。

而所谓“失饪”,乃指食物烹饪未当,失了生熟之节——不是火候不到就是火候过头,当然是不宜食的。而一日三餐,按时而食,一年四季,适时(令)而食,是顺应果蔬生长规律的饮食习惯。倘食不以时,则身必有灾了。孔子还曾告诫后人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而言之:遇到吃饭时席面上肉菜再多,亦万万不可只食荤腻,让进食的肉菜超过主食的量。饮酒虽不必限量,但要自我量力适度,不能饮醉,以至神智昏乱。这些良好的饮食习惯无疑是有助于“养生”的。

“割不正,不食”一语,按《论语注疏》曰:“谓折解牲体脊、胁、臂之属,礼有正数,若解剖不得其正,则不食也。”肉切割得正不正,是按儒家们奉行的饮食礼仪的标准来要求的。“正”为合礼,食之无碍;“不正”有违礼仪,则不可食。同样道理,哪种肉应该配哪种调味品,亦有讲究。如“脍”,春天用葱酱,秋天则要用芥酱,这也是“礼”所要求的。“不得其酱”,乱了规矩,当然不食。我国饮食文化“礼数”之讲究,从中似可窥一斑。

围绕着饮食礼仪,孔子不但就饮食本身提出许多要求,还提出许多用餐礼仪和规矩,有的至今仍有借鉴之用。譬如:参加宴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主人用盛馔款待,为客者必起立致谢,以敬主人之亲馈。倘有好酒好菜时,应该谦让,请父母先吃,以示孝敬,这就是“有酒食,先生馔”。“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举行乡饮仪式结束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离席了,自己才能离席。孔子还说“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席不正,不坐”,座席摆得不正,不入坐等等。

回答2:

肉不方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