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已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扩大对外贸易 深圳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 发展经济 甚至有外国人惊呼深圳为 一夜之间崛起的城市
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 呵呵
经济特区
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国家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
1.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
2.特区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对前来投资的客商给予特殊优惠和便利;
4.国家给特区较多经济自主权。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负责任、有权威、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作出了探索。通过这些改革,深圳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今天的深圳依然在多个领域创造“第一”。在11月19日至20日于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
着眼全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梁桂全认为,深圳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在特区建立初期,发展加工贸易是优惠政策下效益最快最好的形式。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较快地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出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后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目标和战略,最终将目标定位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
同时,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从1993年起,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达148家,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
梁桂全说,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特区的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深圳特区能及时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相承接,从制造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在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升级调整,因此能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尽管深圳28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正处于“四个转型期”:一是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二是产业发展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三是城市建设由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四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战略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下一步,深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