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景等(1989)指出,裂谷(裂陷)盆地以高热流、高沉积速率、断裂长期发育和间歇性活动等为其主要特征。断层的发育和分布使盆地构造面貌极为复杂,从而导致油气运聚方式的变化。在以压实水流为主的断陷盆地中,油气沿着储层和断裂系统向上运移,并由盆地生油中心(常常是沉降中心)向断陷中的低凸起带、斜坡带、翘倾断块和盆地边缘的地层、岩性储集体中运移。因此,裂陷盆地中的隆起带,尤其是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古凸起等构造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在不同的断裂组合中,主要运移指向也有差异,如双断式翘倾断块,油气从断陷中心分别向中央凸起带运聚(图5-2a);同断式翘倾断块中由于中央凸起较低,除接受A和B凹陷大部分油气外,凹陷B的油气有相当一部分向缓坡运移并形成聚集(图5-2b);地堑—地垒式断块中油气往往是从主地堑凹陷中心向两侧及中间低凸起方向运移,次地堑也有相似的运移规律,因而主地堑中央构造带及其两侧缓坡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图5-2c)。
图5-2 断陷盆地运移模式(据陈发景等,1989)
a—双断式
图5-2 断陷盆地运移模式(据陈发景等,1989)
b—同断式;c—地堑-地垒式
总之,在以压实流为主的裂陷盆地中,生油深凹陷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位于生油凹陷附近的同生构造带和各种岩相带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指向,我国东部大部分油气田的分布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