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黎民”和“百姓”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在炎黄时期,甚至于周朝以前两者的意思是大相径庭的。现就两词的出处和原意做简略考证:
要了解两词的区别,我们首先从“民”字谈起。甲骨文中还没有民字,但《尚书·盘庚篇》有民字。金文民字是从最初民字沿袭下来的。并非周人所创。民字义训为瞑、为盲、为冥都含有恶意。近读左安民和王尽忠所著的《细说汉字部首》一书。书中对民字进行了考证。书中引用了《说文解字》对民字的解释:“民,众萌也。”还说金文(如图1)“民”是一把锥子剌进了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用残酷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剌瞎,强迫他们劳动,所以“民”的 本意是奴隶。但文字发展到小篆(图2),已经看不到原来字意的形象了。后来从奴隶把“民”引申为被统治的人。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民在古代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在春秋时代,“民”的地位仍然很低,这在《论语》中得到验证。《论语·季氏》:“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遇到困难不学习,这就是下等人。到了战国时期,事情就悄悄发生了变化,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在他的《孟子·尽心下》里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直到汉代“民”才与“人”联系到一起。《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了解了“民”的本意后,理解“黎民”就容易多了。中国人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可是很多人却不知中国人的另一位老祖宗叫蚩尤。据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在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统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是最早进入中原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的首领。九黎族以黎族人和苗族人居多。故称九黎。
蚩尤带领九黎进入中原地区后,被黄炎夷三族的联盟打败。黄炎夷三族联盟,是由一百个(数字不必拘泥)氏族组合而成。属于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这就是“百姓”一词的来历。
蚩尤被黄炎夷三族打败后,战争中的俘虏称为民、黎、苗,因俘虏中以黎族为多数,故又称作黎民,这是“黎民”一词的来历。
“黎民”被俘后就成了“百姓”的的奴隶。为了防止奴隶逃跑,或给他们穿上木靴再加上锁,或用锥子剌瞎他们一只眼睛,成为终生奴隶。
古书中称百姓与黎民、苗民,显有贵贱的区分的。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弃播百谷养黎民。实际上是用刑法强迫苗民和黎民耕种来养活百姓。百姓与黎民的区别,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民”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黎民”与“百姓”两词的差别也逐步缩小,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觉察不到两者间的差异了。
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
百姓有百官的意思
百姓在用于当民众时,与黎民还是有区别的
百姓在强调多,不一定注意身份;黎民在强调是平民,不是贵族
.
lí mín ㄌㄧˊ ㄇㄧㄣˊ
黎民
◎ 黎民 límín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庶民,人民
lí mín ㄌㄧˊ ㄇㄧㄣˊ
黎民
民众,百姓。《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 孔 传:“黎,众。”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是利不及下也,黎民病之。” 欧阳予倩 《渔夫恨》第六场:“为除强暴舍一身,除了强暴救黎民。”
bǎi xìng ㄅㄞˇ ㄒㄧㄥˋ
百姓
◎ 百姓 bǎixìng
(1) [common people] 普通人——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
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
百姓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
(2) (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
bǎi xìng ㄅㄞˇ ㄒㄧㄥˋ
百姓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他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不是的,那个故事忘记是怎么样了,简单说吧“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这个百度百科的讲的,其实是俘虏有“黎”“民”“?”(最后一个忘记了)有这三种称谓,具体可以查看5月24日的问问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