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我个人觉得有钱人的话他们用一些暖手炉去取暖,没钱人的话他们用一些不用的布和其它没用的东西等等去取暖的。
冬天十分寒冷,人们基本上不出门,冬天来临之前,要准备好过冬的食物,因为木炭十分贵,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烧得起,吃饭的量比平时减少。
他们就是用动物的皮毛或茅草来过冬的,富贵人家还有烧炭的,当然被冻死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