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黄河河道变迁
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夺袭,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成黄河水系的雏形。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清咸丰年间。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
1938年6月9日,国军为阻挡日军,破坏郑州黄河南岸花园口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的主要支流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流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黄河河道变迁
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夺袭,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成黄河水系的雏形。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清咸丰年间。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
1938年6月9日,国军为阻挡日军,破坏郑州黄河南岸花园口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