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这是一道大题,简述
2024-11-08 22:35: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湖南等省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农工资的的斗争,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支援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在1931年制定了土地法。土地革命实行后,农民劳动热情高涨,踊跃参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降低了农民租率,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抗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扩展资料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土地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的发展形式已经很难继续进行

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得到了高速的推进,整个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外延范围以及扩展速度大大的超越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这种情况经过长期的发展,使得土地的出让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收入的情况波动性较大,传统的发展运行模式已经不再为当今社会所适用。

除此之外,土地征地的拆迁成本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上升空间,已经全面的与低成本的城市化时代告别。相应的土地出让收入以及抵押融资来实现对整个城市发展的支持情况有很大的波动性,从而加大了风险,并且相应的征地拆迁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二、土地必须得到相应的转变

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形式下,土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土地的供应情况必须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决定。

三、使用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土地政策改革

国家必须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转变发展模式与结构性改革。不断的加强我国的产业发展用地情况并进行优化调整,全面的推进新产业转型,对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城乡结合地区的衔接程度进行优化,并且有效的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实际关系。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更加要注意城市内部发展的用地结构调整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土地制度

回答2:

1、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928 年中共六大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策略也有调整,但土地所有权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这个问题在1931 年前后才得到解决,即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并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地主阶级抗日,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停止了没收地主。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降低了农民租率,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抗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解放战争时期,党恢复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标志就是1946年5 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改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4、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保存富农经济。两个基本原则是: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5、合作化开展以后:对富农的政策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42年1月28日 中共中央制定根据地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革命的逻辑起点: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

回答3:

1、第一次

时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土地革命 ;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第二次

时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第三次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4、第四次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起中共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5、第五次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内容: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扩展资料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土地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必须得到相应的转变

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形式下,土地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土地的供应情况必须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决定。

二、使用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土地政策改革

国家必须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转变发展模式与结构性改革。不断的加强我国的产业发展用地情况并进行优化调整,全面的推进新产业转型,对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城乡结合地区的衔接程度进行优化,并且有效的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实际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土地制度

回答4:

  1.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为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影响: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6、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农民土地所有制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调动了他们革命的积极性
      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②影响:中共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但对地主的封建剥削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这一措施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抗日,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目的:调动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
      政策:1946-5《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认识: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

回答5:

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
  时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土地革命 ;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第二次
  时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三次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第四次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起中共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第五次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
  内容: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