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性好坏的基本判断,大多数中国人习惯采用两分法,非好即坏。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人算是好人,什么样的人算是坏人,常常莫衷一是。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这话是对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 也有人说,人无所谓好坏,每个人都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这话的后半句是对的,前半句则似是而非。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谁是好人或是谁是坏人,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中性人”——既不属于典型的好人,也不属于典型的坏人。 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好人多于坏人,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坏人。笔者有个同事一度心情特别郁闷,在与他深入沟通过几次之后,他坦言很孤独,不相信周围的每一个人,不愿意与大家接近。另一个同事也认为,现实生活中80%的人都是自私的。当听到这些话时,笔者很沮丧,也很理解,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一定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遇到过挫折,甚至栽过大跟头。问题是,看人不能看一事一时,而要看“事事”或“常常”,好人是存在的,坏人也是存在的,极少数人确实可以用好人与坏人来加以区分——当然,这只是极少数。 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是看他做对某件事或做错某件事,而是他一以贯之的行为处世态度。如果一个人说话做事频频表现出“坏”的一面,大家与他长期相处,看得更多的是虚伪、自私、冷漠,却很少看见他的“好”,这样的人应该算是个坏人。如果一个人表里如一,大家与他相处多年,普遍认为他虽然有点私心杂念,但总体上真诚、友善、热情,这样的人应该是个好人——尽管他他也曾经有某句话说得不够得体,某件事做得不太妥当。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确看待人性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正确看待人性,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争取主动,赢得彼此的信任,赢得更多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长期把自己包裹在封闭的内心世界里,生活在冷漠孤独的空间里。只要我们真诚待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我们就会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真诚相待,得到他们心理上的接纳。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的管理者,他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往往决定他的管理理念,进而影响管理绩效。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下属都是好人,必然会放松管理,放任自流,是非不明,功过不分,造成个别“坏人”的负面影响不断膨胀、扩张,直接影响大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工作肯定会出问题。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下属都是坏人,必然严加管束,往往“用人多疑,不用疑人”,怀疑他人、牵制他人、压制他人甚至攻击他人,这种情况下属见得太多了,就会对他失望,人心涣散,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有机会,大家都想弃他而去,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工作业绩。因此,管理者应当相信绝大多数人,充分发挥少数“好人”的表率作用,同时将极个别“坏人”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扬长避短,就可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工作做好。 总之,典型的好人与坏人只是极少数,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在于一贯的表现。
最基本的答案是,坏人做坏事。好人做好事。这就是分界线。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