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025-04-14 17:30: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堂好课的教学导入设计,总是一开始就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激活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并从始至终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思考,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研读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常常被他那精妙的导入而拍案叫绝。

在教《孔乙己》时,因为上节课同一拨学生刚上完《幽径悲剧》,还深深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的状态下,肖老师顺势而为,以“植物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的相似之处”开启新课,帮助学生转换思路,并且这种比较阅读贯穿文本教学的全过程。课堂的起点灵动随机,不着痕迹又让人铭记。

《猫》的导入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判断画的是哪一只猫。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了解三只猫的特点,初步感知文学形象。这种方法更有趣味,更能吸引学生。学生要完成“看图辨猫”这一学习任务,就必须回到文本中阅读、勾画,筛选有效信息,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深入体会文章的意蕴做好了铺垫。

《老王》的导入更具匠心。在非常普通的课堂师生问好之后,肖老师紧接着来了一句:“老王和老师这两个’老’有什么区别?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看似随意,实则用意,教师的意图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我们和老王的关系之好。从一个称呼入手,由生活经验走向文本学习,引出“关系好”,再联系文本理解这个“关系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导入令人称奇。课刚开场,台下响起一声惊叫,有位女教师坐了个空,现场嘈杂、尴尬,全场的注意力瞬时都集中到台下去了。肖老师微笑着幽默的说:“听,这就是爬悬崖时候我内心深处的那声惊叫。”巧妙化解突发状况,牢牢抓住上课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轻点一笔,悄悄拉回观众的视线,把大家又带入了课本,真是潇洒而智慧。

其实,肖老师的每个导入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认真咂摸的。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以此去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