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陛下”二字,比原来的理解复杂得多。
======
说“陛下”
王彦坤*
蔡邕《独断》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所释“陛下”,非无道理,却不全面。其实汉代以“陛下”称皇帝,不但可用于“群臣与天子言”时指斥对方(即用作第二人称),也适用于其他情况下称作为第三者之皇帝(即用作第三人称),甚至还可用于皇帝自称(即用作第一人称)。下面《汉书》各例即是证明。
① 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晁错传》)
② 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循吏传·龚遂》)
③ 房与宫对食,元延元年中宫语房曰:“陛下幸宫。”(《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④ 武因问客:“陛下得武书,意何如?”(同上传)
⑤ 成帝曰:“太子丞正统,当共养陛下,不得复顾私亲。”(《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
例①为晁错上书汉文帝语,“陛下”指称高皇帝刘邦;例②为龚遂与长乐卫尉安乐语,“陛下”指昌邑王(废帝)刘贺;例③、例④为汉哀帝时司隶解光奏言中语,内中,宫指成帝时中宫史曹宫,房指官婢道房,武指掖庭狱丞籍武,客指中黄门田客,两“陛下”均指汉成帝:此四例,“陛下”并用作第三人称。例⑤汉成帝无子,因立定陶王(即哀帝刘欣)为太子,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太子时得与祖母傅太后、生母丁姬相见,成帝未允,因有是语。所云“陛下”则是汉成帝自称。其实,以“陛下”指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史记》已有用例,如:
⑥ 匈奴遮狭绝道,(李)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李将军列传》)
⑦ 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告巴蜀太守:……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司马相如列传》)
例⑥“陛下”即用于第三人称(指汉武帝)。例⑦檄文虽则相如执笔,而实为武帝代言,故以“陛下”为皇帝自称,似乎也无不可。
《汉书》中“陛下”除用于尊称皇帝之外,也用于尊称行使皇帝权力的其他人。如:汉平帝代立之时,年方九岁而被疾,元后(于平帝为曾祖母)临朝,《王莽传上》载莽与群臣上疏即称元后为“陛下”,如“莽帅群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祸”等均是。又,王莽居摄为假皇帝,莽称元后为“陛下”,而张竦为刘嘉作奏书,复称莽为“陛下”;其例俱见《王莽传上》,此不赘述。 □
--------------------------------------------------------------------------------
* 王彦坤先生,暨南大学中文系。
陛下、殿下、阁下和足下都是对对方的尊称。
陛下是指不敢看对方的脸,只看对方丹陛(陛是指丹陛,皇帝宝座的台子,下面有台阶的下面)台阶的下面。
殿下是指不敢看对方的脸,只看对方宫殿的下面。对方一般是诸侯。
阁下是指不敢看对方的脸,只看对方楼阁的下面。对方一般是大夫。
足下是指不敢看对方的脸,只看对方脚的下面。对方一般是士。
春秋战国时就由周武王为设置国内对高层的称呼而出现的代表性的词语!陛下是指一国之内的最高领导人!殿下是指与最高领导人有血缘关系并拥有一定身份及权利的人!阁下是在不知道对方姓名时称呼对方的礼貌性用语!足下对自己的称呼!同样是礼貌性用语!
陛是皇帝坐的地方,高出于臣子站的台阶。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