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日习俗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2025-01-20 04:42: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节日的内涵也非常丰富,除我们比较了解的扫墓祭祖外,还有一些其他丰富多彩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清明节源自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他的大臣介子推所设立的,有寒食节不举火之说。因此,虽然清明节并没有全国统一的饮食风俗,但各地食物总体来讲以寒食为主。

  在老字号北京稻香村门店,记者看到,青团、祭祀糕点“花韵四品”和踏青果已经摆放上了柜台。其中具有北京特色的祭祀糕点“花韵四品”用桂花、藏红花、玫瑰花、菊花做馅,不仅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相思之情,也寄寓着人们希望身边亲人多福多寿、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而在一些地方,清明头一夜,还要把鸡蛋、鸭蛋煮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清明除了扫墓之外,还有开展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民间体育活动的习俗,目的就是让大家一起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其中一些体育活动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祭祀,扫墓是清明的主题。由于墓地大多在郊外,所以扫墓的过程,既是家族团聚、怀念逝去亲人的仪式,也是一个在郊外感受盎然春意的好机会。因此清明节既有追思故人的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

回答2: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节日的内涵也非常丰富,除我们比较了解的扫墓祭祖外,还有一些其他丰富多彩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清明节源自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他的大臣介子推所设立的,有寒食节不举火之说。因此,虽然清明节并没有全国统一的饮食风俗,但各地食物总体来讲以寒食为主。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清明除了扫墓之外,还有开展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民间体育活动的习俗,目的就是让大家一起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其中一些体育活动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
祭祀,扫墓是清明的主题。由于墓地大多在郊外,所以扫墓的过程,既是家族团聚、怀念逝去亲人的仪式,也是一个在郊外感受盎然春意的好机会。因此清明节既有追思故人的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回答3: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从大好时机。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它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差别。节气只是表明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即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踏青游玩的特殊日子。这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为风俗的也就只有清明节了。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清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两者逐渐和二为一,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扫墓与禁火是清明节的两大重要的具有代表性习俗。

二、清明节的习俗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的起源甚早,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在清明节进行。清明节扫墓这一习俗的确立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的。早在商朝的时候,祭祀就开始了起源。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商人认为掌管人间祸福的天神是“上帝”,商王死后,灵魂都会回归“上帝”之所,成为向人间传递“上帝”意志的宾客。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是两天或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

秦汉时代,扫墓的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这是当时供奉陵园的礼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祭祀活动频繁。这不仅反映了汉人对祭祖的重视,也证明了在当时扫墓并不是清明节独有的活动。

到了唐代,扫墓之风更加盛行,并将拜扫日期定于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曰:“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用为常式”,从此扫墓成为五礼之一被确立了下来。清明前后,中国从南至北逐步进入多雨季节,细雨霏霏,更增加了人们对故人的哀思。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禁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插柳、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三、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 牧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吴惟信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祝好运

回答4:

http://baike.baidu.com/view/3148.htm?wtp=cat#4

回答5: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