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换一副轻点的镜片和镜框
2.配一副隐形眼镜换着带
3.做手术
4.多注意用眼卫生,比如不要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您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您的度数给控制了,然后再来矫正你的近视,平时生活习惯也要注意 可以使用多维视觉训练仪产品,多维视觉训练仪主要是通过锻炼眼肌提升视力,眼球运动,没有任何药物副作用可以矫正近视,弱视,远视,散光,但是除了做训练以外,平时在饮食方面也要多注意,像辛辣的,油炸的尽量少吃,多吃胡萝卜,绿色蔬菜,水果等
不可能不戴要么就带隐形眼睛或者做准分子激光手术 不戴眼镜时间长了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会让你的大脑接受模糊的影像信号导致你视力不可逆的无法矫正 你的方法是极其错误的 原因类似不戴眼镜 你的大脑逐渐熟悉模糊的影像感觉好像看的清实际上并不是 另外做手术的话这种手段还是近几十年的产物做手术的年轻人年龄都不大所以并不知道年老后会怎么样 总之50.60岁的人也能做理论上没什么后遗症 术后要当心的比较多 怕麻烦就带眼镜吧
同学,你有那个精力倒不如把他发挥到你需要的地方
五百多度近视已经成为眼轴位近视了!正常人的眼轴是24毫米左右,而每长1毫米就是300度近视,你的差不多有26毫米了,所以要改变度数是不可能的
但是别灰心,你说眼睛,鼻梁变形这绝对不是眼镜给你的结果,这是一种错觉……
如果想换过一副眼镜最好是配副轻点的眼镜框及镜片,眼镜最好是1年一换
还在读书的话你可以配副渐进多焦点镜片,对助于你看近带来的视疲劳,但是配渐进多焦点镜片必须严格筛查眼镜外斜,病理性近视,还有超高度近视不太适合,双眼屈光不得相差太大者
相信你应该知道点渐进眼镜吧
唯一的办法就戴隐形眼镜咯、
交替着戴、
在睫状肌调节作用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无限远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聚焦在视网膜上者为正视眼,聚焦在视网膜前为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后为远视眼,散光眼不能聚焦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焦线。远视眼和近视眼是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扩大的模糊光斑,因而视物不清,而散光眼是在视网膜上形成弥散光环。近视、远视、散光统称屈光不正。
近视(真性近视)、远视主要由角膜、晶状体表面曲率过大(近视)或过小(远视),眼轴过长(近视)或过短(远视)引起。当角膜曲率每改变1mm屈光度改变6.00度(即角膜曲率每缩小1mm,近视增长6.00度;远视相反);眼轴每改变1mm,屈光度改变3.00度(即眼轴增长1mm,近视增长3.00度;远视相反)。散光眼主要由角膜、晶状体表面各个子午线曲率不一致引起,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率不正常引起。远视、散光主要由于基因遗传影响,近视受多因子遗传影响,但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一般角膜曲率、晶状体后表面曲率、眼轴轴长受遗传影响较大。
动物实验表明到视网膜中心凹得不到清晰物象的刺激,容易导致发育期动物的眼轴猛增,继而形成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往往容易伴发病理性变化(如黄斑变性、玻璃体混浊<此时容易出现飞蚊症>、巩膜后葡萄肿、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表面混浊等)。一般因为长期长时间视近导致的近视为单纯性近视,现在认为是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年后一般不继续发展,如不加以防治也可能成为高度近视,如果不重视(比如该戴用矫正眼镜而不戴用)形成病理性变化还是有加深度数的现象;而受遗传影响形成的近视一般称为病理性近视,有证据表明我国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形遗传,现在还没有好的办法加以控制,往往形成高度近视,并在成年后也继续发展。
当正视眼看近处物体时,近处物体发出的光必然是发散的(无限远处发出及发射光线是平行的),而不是平行光线,此时,正视眼不动用调节必然聚焦在视网膜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扩大的模糊光斑,此时发生近反射三联运动:瞳孔缩小,集合,调节。当看远处物体时,两眼视轴是平行的,而看近处物体,两眼就要向鼻侧旋转使视轴对准物体,称为集合。调节是指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环状肌收缩,放松悬韧小带,使晶状体凭借固有弹性变凸,使其屈光能力加强,使近处物体的发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象。调节有调节范围和调节幅度两个概念,调节范围是指能看清的最远点和最近点的距离(比如正视眼能看清无限远,而能看清的最近点是18cm,则正视眼的调节范围几乎是无限远的,但是近视眼能看清的最远点是0.5m,则该患者其实就是—2.00的近视眼,而能看清的最近点是15cm,则该患者的调节范围是0.5m-0.15m=0.35m);调节幅度是指看无限远时与用最大调节力量能看清的近点距离的屈光力的差别(比如正视眼能看清无限远,并不需要任何调节力量,而能看清的最近点是18cm,则正视眼的调节幅度是1/0.18-0=5.56D;—1.00D的近视眼最远只能看清1m处的1.0视标,而看近只能看清15cm处的1.0近用视力表视标,再近就看不清了,则该患者的调节幅度是1/0.15m-1/m1=5.67D)。集合是用注视距离的倒数来表示的,称为为米角。近反射三联运动是同步的(但是三者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合并存在,或改变程度是完全相同<比如近视或远视>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三者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两眼相等的。
因为近视眼的远点在有限距离以内,因为其调节范围较小,当看近处物体时,其调节比正视眼要小,因为集合和调节的同步性,因而容易形成外隐斜(比如正视眼看无限远两眼视轴是平行的<其实一般有轻度向外的>,而看1m出物体需要1米角的集合力量;-1.00度的近视眼看无限远实际是不清晰的,最远只能看清1m出的1.0视标,而看1m处时,两眼要想形成两眼单视,必须两眼同时向内集合,而集合量还是1米角,但是集合必定带动调节,如果维持1米角的集合,就需要带动1.00D的调节<此时就形成了-2.00度的近视),此时毕然看不清1m处的1.0视标了,而要看清1m出1.0的视标,就必须放松调节,而放松调节毕然需要放松集合,此时两眼只有向外散开才能看清1m处的1.0视标,因此形成外隐斜);远视眼无论看远看近都要调节,看近的调节是在看远调节基础上还要加上一部分调节,由于集合和调节的同步性,所以远视眼容易形成内隐斜(比如正视眼看无限远两眼视轴是平行的<其实一般有轻度向外的>,而看1m出物体需要1米角的集合力量;而+1.00度的远视眼看无限远如果不动用调节是视物不清的,因为不动用调节毕然聚焦在视网膜后,因此必须动用1.00D的调节加大屈光力量才能把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上,而调节必然带动集合,两眼必须向内集合1米角,因此产生内隐斜)。因为近视眼、远视眼集合和调节的固有矛盾,因此视物容易疲劳。外隐斜产生交叉性复视,内隐斜产生同侧性复视。隐斜视、斜视都因为眼肌肌力不平衡导致的。
戴用矫正眼镜可以矫正屈光不正,并防止眼肌肌力不平衡(近视容易发生外隐斜,影响立体视功能),与眼球变形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而眼球变形通过研究,学术界认为是眼屈光状态引起的,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都伴有眼轴增长的现象,而眼眶只有这么大,只有向外突出了。有时患者坚持认为眼睛变形是戴用眼镜造成的,这跟近视眼镜的光学特点有关系,因为近视矫正眼镜是通过凹透镜来矫正的,而凹透镜有视物变小、边远的特点,所以当别人通过近视眼镜来看近视患者的眼睛时,往往不觉得眼睛变形,但是当近视患者取下近视矫正眼镜时,别人自然会觉得近视患者的眼睛凸出了,特别中、高度近视患者这种现象较为明显。有的人说戴用近视矫正眼镜会使近视患者对近视眼镜造成依赖,其实这是肯定的,当近视患者享受到清晰的视觉感受时,再不戴用眼镜,回到视物不清的视觉感受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手术治疗实际上是在角膜表面切削一层,使角膜表面曲率变小,从而代偿眼的屈光不正度。但是角膜总共只有0.5mm到0.7mm厚,一旦削薄实际上是一种不可修复的伤害。手术治疗的后遗症往往要到10年或20年才表现出来。发达国家进行这项手术的时间比国内早、时间长、因而出现的问题也就早些,因此有的发到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来禁止这项手术的进行。
根据你的度数来看不建议你摘掉眼镜,这对视力及眼肌平衡不好。建议你可以考虑验配一副好点的眼镜,现在钛材的镜架一般都很轻的,就是贵点而已,再者高折树脂镜片也可减轻重量。本人不建议手术治疗,现在手术泛滥导致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