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二三楼的都不大对。。
一楼的比较靠谱,理由如下:
1:先从字面上看,都督,第一个都,是都(这里发dou音)的意思,意思是所有,各宗,方方面面的意思,第二个督,是管理的意思,首先就是,水军都归这个人管理了
2:实际作用和实际权利来看:水军都督,前面没有特指的称谓,那就是全体水军的都督,这个职位,大到作战总方针、战役指挥和统管全局,小到军中执法、后勤管理、战斗动员、法令签署等等,个方面都是总负责人,都督是他所属军队的最高级别的直接领导(重点是直接两字),是这支部队的最高负责人,都督按照法律上和程序上只向他的直接上司(比如兵部、大将军(军队总司令)等等)和皇帝负责,而都督的全体部下只能直接和都督本人负责,包括副都督和参谋。
3.历史实际情况来看:这里仍以周瑜为例,赤壁之战时,他的年纪、资历和其他老将(黄盖。程普等,就连鲁肃都比他大两岁)无法相比,然而,部将对于形势和周瑜不了解的时候,甚至是当面提意见的时候,都只是建议,最终决定权在周瑜本人手上。而且,周瑜的作战计划和意图,只让孙权(最高统帅)了解和同意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别人知道,包括诸葛亮和鲁肃。
现在总结下吧,本军队的实际指挥和最高领导、所属部队的最高地位和权利位置、只向有权任命他的国家最高级别领导(当然又有权拿下他)服从。这样,怎么看,周瑜的水军都督一职,都是等于水军司令员的位置。
最后一句,海军司令员似乎不完全准确,当时水平只能在内河作战,到海洋上似乎。。。呵呵
算是对你的补充(要的理由)的解释把,希望你满意。
我怀疑周瑜是否有过所谓“水军都督”,从正史上完全没有记载,只是三国演义里的戏说,三国时都督称号分为两种:
[1]总领,统领。《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会魏军动,诏以嶷为南蛮校尉、荆湘二州刺史,都督八州。」
[2]三国时,帐下领兵者即称都督,犹后世的卫队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
周瑜的职位显然是第一种,属于前敌地区,总揽军政的临时高级官员,也就是所谓的持节都督(节是用来表示君主的特别授权的一种象征物),这种职位在汉末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环境中很多,如关羽持节督荆州,钟鲧持节督长安,当时周瑜在东吴的正史职务是中护军,“十三年春(建安),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也就是进攻江夏时周瑜是前部的总指挥,总督水路各部,而不是水军都督,趁着荆州混乱,攻取了江夏以南和以西的地区,然后他就一直在前线,紧跟着曹操南下,刘琮投降。
赤壁之战时,周瑜作为前敌的指挥官,按照当时的管理会总督军政,他的职务很可能是“中护军都督荆州事”,或者“中护军都督江夏桑材事”,或者就直接叫“前部都督”,不是什么不知所谓的“水军都督”。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的水军并没有统一的指挥,都是分属于各地方驻军的。
就是海军总司令,水军的所有事务全管的。这个职务是东吴才有的。因为东吴主力部队基本全是水军,所以东吴的水军都督差不多就等于军事总指挥。相当于军事最高长官,现在的海军陆军是分开的,两个的背景是不一样的 ,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
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司令 直属于 中国人民军事委员会(相当于当时的孙权家族) 对三军总司令即军委主席(相当于当时的孙权)负责
周瑜手下的凌统 黄盖等 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将军 或者叫做舰队司令
鲁肃 就相当于 现在的海军后勤部部长
在魏国,“水军都督”指的是掌管水军的总司令,如蔡瑁,张允等。中国现在还没有可以和“水军都督”相当的职位,就是掌控一国水军的最高指挥官。
在吴国,“水军都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一职,因为吴国多为水军,所以“水军都督”就掌控全军。如周瑜,吕蒙,陆逊等。
在蜀国,没有“水军都督”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