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课改 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中常有一些缺乏启发性的常用语:“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等等。这样一来,有的学生根本不对文本进行认真的阅读,断章取义的对个别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或文中提及的个别现象大发议论,致使语文课讨论的不是关于文本主要内容的问题,而是文本以外的皮毛琐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预设的目标上来就完全有必要,如果没有主题的漫无边际的议论下去,当时课堂可能显得很活跃,但效果只能是一盘散沙,离题万里的东拉西扯。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的教学行为,它只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丧失了教师的作用,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这也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来引导学生主体来参与课改,从而收到实效:
1.激发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改。
(1)作为一名教师,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因此,教师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价值,教师不仅应该自身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且要使自己的学生各有所长,同样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以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参与,通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渴望。由过去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讨厌上的课变为渴望上的课。而要尝试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自觉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课改。
(1)新课程目标提出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能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上,教师应把全部精力用在关注学生上,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用心倾听他们的或长或短、或流畅或生涩的发言;用细腻的心和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发掘其实的闪光点。如此,“兴趣”与“动力”的幼芽才能破土而出。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有一定的方法。从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学习任何学科,“入门”也好,“升堂入室”也好,教师不要打开门让学生进来,而是把这些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有了钥匙,自己就能把门打开——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或者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 “把着手教”,要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去摸索前进,不是“莫把金针度与人”,而是要把金针交给学生。从智育的角度说,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或学会怎样学习,比只教给他们某些知识更重要。
3.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
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
(1)问题的设计思考性、挑战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现成的答案,要经过探讨、合作、思维,最终得到解决。问题要落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提出挑战。
(2)要有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继续探索学习下去。设计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问题的设计要有思想性、趣味性。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脑子自己转起来,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营养,获得语文能力。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师有一定的规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精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张的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提问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和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趣味”绝不是庸俗级或故弄玄虚,“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
总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