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真正的东北人能有百分之二不错了,真正的东北人是满人,现在东北都是汉人,打多数祖籍是山东的,我家祖籍河南的,我们一个村山东人最多,我记得小时候奶奶跟山东人骂架骂他们山东棒子,我记事起我奶奶还说河南话,知道我二十奶奶才渐渐变成了普通话,但是喊姑娘永远都是喊妮,说河南一般说关里,直到临死爷爷奶奶还想回河南,可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东北人,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是又来天津12年了,快跟呆在东北的时间长了,以后也会再天津发展
当年去东北的不只是山东人,实际还有河北和内蒙人比例也不少,在由于建国后东北是重工业基地,全国各地都有落户过去的,后来的一些运动比如知青上山下乡也有一部分留在了东北,祖籍是山东省的东北人相对较多,但占不到一半
我是东北的山东人现居住在延边,这里除朝鲜族,满族,大都是山东后人,是东北广袤的土地养育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宾朋,现在我以入乡随俗,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我,在这里没有地域歧视海纳百川。延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现在的东北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东人的后裔,这主要和清朝后期的“闯关东”有关。
闯关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历史沿革
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扩展资料
人口影响:
在当时山海关被封禁的情况下,大多数山东人会选择乘船前往未知的东北。其中大连,营口,丹东成为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首选。 这几个城市山东人后裔所占比例,均在不低于甚至超过一半。而广袤的东北大地其他地区,都有闯关东的人定居或者路过的身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闯关东的人数一度占据东北总人口的七成,虽然后来有部分人返乡,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是的,电视剧《闯关东》就是根据这一历史迁移真实改编的,剧中演出很多当时大量贫苦的山东人民迁移的无奈和心酸,所以说现在的东北人很大一部分是山东人的后裔。
东北地广人稀,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个大省物资丰富,却人口稀少,是因为清朝初期随着满军入关,原来的居民随着迁入了中原。清朝末期,民不聊生,吃不饱饭逼得山东省贫困人民开始向外迁移,在闯关东的一百年里,东北居民人数由22万增加到1841万,上千万的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原有居民有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现在的东北人大部分是山东人的后裔。
受古代文化不远游影响,农民都是不愿意远迁的,但是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历史上这种大规模迁移的事情也不少,比如说走西口。当时东北的地主会以相当低的价格就能雇佣到一个山东劳动力,做人们不愿意做的苦力。还有外来资本在东北开发资源,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场大迁徙中牺牲了许多人,正是他们的牺牲才奠基了现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粮仓的荣誉都是这些人的功劳。
迁移不光是人力的迁移,更是文化的迁移,如今的东北很多文化习俗与山东文化习俗很是相似。
闯关东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才慢慢稳定住居民。现如今的山东利用自己的沿海优势已经快速的发展起来了,造福了当地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