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译文: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译文: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全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指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有:
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原文《登鹳雀楼 》
唐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二、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1、原文《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偈 》唐·景岑
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译文
十方世界:“十方”是佛教关于空间的说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佛教认为,世界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谓之“十方世界”。
3、赏析
⑴、“百丈竿头”或“百尺竿头”即百丈高的竿子顶端或百尺高的竿子顶端,是佛教用语,指极高处,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地。
⑵、“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的意思是说,道行修养到了很高程度便停止不前的人,虽然也算登堂入室了,但还未达到“真”的境界。
⑶、“百尺竿头须进步”是针对上面的“不动”说的,意思是即使道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仍须继续修炼,不断进步。
⑷、下一句“十方世界是全身”就是佛教所说的“真”的境界,意思是到那时“十方世界”就是你的整个身体,你的整个身体就是“十方世界”。
⑸、后来“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句偈诗在使用中,基本脱离了原本的佛教义理,成了励志诗句。
⑹、用于劝勉、激励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再接再厉,争取达到更高的境界。
⑺、并由此诗句提炼出了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运用举例:宋·朱熹《答巩仲至》:“然感左右见顾之重,若以为可语此者,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
⑻、另茅盾《漫谈文艺创作》:“学习是深刻领会了人家在表现手法上的特长以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芝麻开花节节高。
1、【拼音】zhī ma kāi huā jié jié gāo
2、释义
⑴、本意:芝麻开的花是一节接一节的高;比喻意:比喻学业日日有成,职位总在升或生意蒸蒸日上等。
⑵、因为芝麻总是从下往上开花的,用于形容人们步步高升、生活越过越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