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易使孩子入学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缺乏适当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有些超前教育往往只讲知识,有的父母甚至以孩子入学前已经能写会算为荣。这样,入小学之初,对小学教育的内容便视为“不学而能”的“小儿科”了,结果上课不用心,下课不尽力,形成了不良学习态度和不良学习习惯,最后老本吃尽,纵有急起直追之心,亦无迎头赶上之力了。
超前教育只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易使孩子入学后的学习缺乏持续的后劲。
因此,一位资深幼儿教育专家指出,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是孩子入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个人认为超前教育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是孩子经过超前教育,可能比同龄的小朋友懂得多一点,会背唐诗,会写字,会唱歌等,会对孩子上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至于它的弊端,超前教育可能会阻碍儿童活泼的天性和创造力。如:在对幼儿进行“0”这个符号的教育时,可以以“太阳”、“月亮”、“鸡蛋”或者是“妈妈瞪大眼睛”等类似“0”形状的物体进行教育,如果以小学生的教育方法把它定格为数字“0”或英文字母“O”,一旦被我们固定了意义,表面上好像幼儿认知水平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实际上幼儿在“0”这个符号上的创造、开拓思维就被我们大人扼杀了,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对比同龄的孩子,他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开拓能力就会相应变弱。如我朋友的三岁小孩,我曾教过她背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好几首诗,后来有一次我给她吃梨,并告诉她这是“梨梨”,她突然说:“姑妈,这就是‘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弄得我哭笑不得,后来我详细地向她解释,但她终究执拗地认为此“离离”即是彼“梨梨”也。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记忆力、模仿力很强,即使她会背几首唐诗,或者模仿简单的字,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孩子并没有从词或句子的真实意义上去理解,于是便决定不再教她了。
超前教育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心理定势。对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来说,学习的枯燥、失败的痛楚都已成为抹不掉的记忆,于是,在上小学后,他们往往以早期形成的消极心理定势面对学习,毫无积极与热情可言。
超前教育易使孩子入学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缺乏适当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有些超前教育往往只讲知识,有的父母甚至以孩子入学前已经能写会算为荣。这样,入小学之初,对小学教育的内容便视为“不学而能”的“小儿科”了,结果上课不用心,下课不尽力,形成了不良学习态度和不良学习习惯,最后老本吃尽,纵有急起直追之心,亦无迎头赶上之力了。
超前教育只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易使孩子入学后的学习缺乏持续的后劲。
因此,一位资深幼儿教育专家指出,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是孩子入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个人认为超前教育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是孩子经过超前教育,可能比同龄的小朋友懂得多一点,会背唐诗,会写字,会唱歌等,会对孩子上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至于它的弊端,超前教育可能会阻碍儿童活泼的天性和创造力。如:在对幼儿进行“0”这个符号的教育时,可以以“太阳”、“月亮”、“鸡蛋”或者是“妈妈瞪大眼睛”等类似“0”形状的物体进行教育,如果以小学生的教育方法把它定格为数字“0”或英文字母“O”,一旦被我们固定了意义,表面上好像幼儿认知水平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实际上幼儿在“0”这个符号上的创造、开拓思维就被我们大人扼杀了,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对比同龄的孩子,他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开拓能力就会相应变弱。如我朋友的三岁小孩,我曾教过她背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好几首诗,后来有一次我给她吃梨,并告诉她这是“梨梨”,她突然说:“姑妈,这就是‘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弄得我哭笑不得,后来我详细地向她解释,但她终究执拗地认为此“离离”即是彼“梨梨”也。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记忆力、模仿力很强,即使她会背几首唐诗,或者模仿简单的字,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孩子并没有从词或句子的真实意义上去理解,于是便决定不再教她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是过早地让孩子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更应注重对孩子素质方面的教育,如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荣誉感的认识、良好的自觉性、独立自主能力等等。对于知识教育范畴内的教育,其利弊也必须辩证地区分。
另外,超前教育也会扰乱孩子的正常思维。
有的孩子坐姿不正确,有的孩子写字就像描花,还有的孩子往往在一个方格子里要挤着写三四个字,学了“神算”,做起算术题却错误百出……这些都与超前教育造成正常思维紊乱有关。年轻家长忙于为孩子“充电”,却使孩子的正常思维面临一道道坎。
据心理医生介绍,近年来,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有的家长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选择学“神算”,刚满2岁的孩子就学写字,3岁学算数,4岁学英语……其实,过大的心理压力在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导致厌学的同时,更在器官神经发育上带来了弊端。有关神经内科专家介绍,家长挖空心思为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特色班,殊不知单调的训练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加之一些非正规班鱼目混珠,与正规教育不相适应,造成孩子思维紊乱。
专家认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坚韧的品格和心理承受能力才是幼儿教育要完成的任务。而学习有限的几个字、几道题和几个单词,不但不能学到更多知识,还可能影响学习兴趣,扰乱孩子的正常思维。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与好奇,如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玩耍的时候适当地给孩子灌输有关知识,或孩子发问的时候能仔细全面地向孩子作答,让孩子接受有关知识,或给孩子留下一点悬念,使他明白许多问题需要他在长大后才会明白,勾起他求知的欲望,就能发展他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开拓能力。
相反,如果逆孩子的天性,或超出了孩子适龄的正常心理接受能力,如把一个四岁的孩子当成一个小学生来施教,孩子就会感受到不适应,接受不了;而如果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形成了厌学情绪,那么对孩子今后接受正常的教育势必产生不良影响。拔苗助长,其结果如何?
因此,任何教育都必须顺应孩子天性,超前教育也是如此,必须以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否则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然而更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谁都心知肚明,落到实处却又变成了“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办应试教育”。对这个南辕北辙,有“臭豆腐理论”作了注脚:应试教育史闻着虽臭,吃着却香。这个“臭豆腐理论”确实一针见血,直指死穴――倘若不能从“指挥棒”的层面正本清源,那么所谓素质教育,除了逢场作戏的“叫好”,永远也不会有众望所归的“叫座”,而我们最后迷失的就绝不只是一个“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