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呢?
1、提供数学“原型”,变苦学为乐学
数学真实地反映着实践中某方面的关系,学习数学要善于在实践中寻找“原型”,获得启发。如学习几何知识,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的几何观念首先源于对自然界的直接认识,从太阳和月亮获得了“圆”与“弯”的概念;从太阳光线、笔直的数目获得了“直”的概念;从静止的湖面获得“平”的概念。人类在制造各种工具、器皿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紧张的弦,可以得直线;制造圆的器皿,认识圆的性质。从周围世界中抽象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概括出的这类概念就是最初的几何概念。因此在讲解枯燥无味的简单的几何概念时,要紧密联系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几何知识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触手即可感知。
2、构设数学产生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是“数学化”的最核心的环节。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往往就发生在由具体直观的“词语”向“数学符号”转化这一抽象思维过程的这个“关键点”上。这时候就学要给他们搭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样,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一个丰富具体的背景和生动直观的体验。
3、再现数学知识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生活空间是一个神奇的数学王国。你若用心地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食物,便会发现数学规律巧妙地安排着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