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如下: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
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赏析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一个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处:《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鉴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字面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赏析:这一个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佚名撰 格言联
【鉴赏】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宋代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对子辩证地反映了前人客观的认识论,即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无数次事实告诫我们,不经实践,无缘获得任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