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2电影成功的原因

介绍的越详细越好,好的答案追加分数··各个角度都可以
2024-11-13 22:51: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作为一部灾难类型片,《2012》在视觉特效上自然出色。在之前的各版预告片中,那些铺天盖地的灾难场面已经足够震撼,但在大银幕上亲眼目睹的感觉还是非同凡响。加利福尼亚沉入大海,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毁白宫,黄石公园火山爆发,海水漫过喜马拉雅山等几个大场面,确实是艺术想像力和视觉特效技术完美结合的经典镜头。由于内地观众要到2010年的1月份才能看到《阿凡达》(Avatar)了,所以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本年度最佳视觉特效影片毫无疑问就是《2012》了。

不过如果一部灾难片仅仅只是在视觉特效上非常出色的话,它还是很快就会令观众感到厌倦的。毕竟,感官刺激在任何电影里都只是调料,即使在灾难类型片里,主菜还得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还好,这次电影之神听到了我之前的怨念,导演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没有犯《史前一万年》( 10,000 BC)的错误,在《2012》中避免了简单地做感官刺激的堆积,而是在剧本上下了功夫,并明智地将这些视觉特效场面融合进了人物塑造中。基本上,本片中的视觉特效场面很少是单纯为展示而展示,都和剧情、人物结合的不错。

和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后天》一样,《2012》的故事主线还是放在了一家普通人的命运上。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主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失败的作家,在偶然的机会中得知了世界将要毁灭的信息,他为了拯救家人,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程。在这条故事主线的带领下,各条故事副线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有的剧情张力都来自各色人等在灾难面前的反应,而那些之前在预告片中着力描写的灾难场面,虽然也堪称壮观,但真正能打动观众的,还是人性的美好和坚韧。

当然,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种已经基本模式化的故事已经算不上什么新意和惊奇了。对于那些对类型片和灾难片观影经验比较丰富的观众来说,基本上我们可以在开场30分钟左右就判断出谁能活下来,谁将死去。但《2012》凭借强大的视觉特效,还是把这些俗套做出了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的威力,面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它总能在其中找出一些共同之处,并精巧地将这些跨文化的人性共同点融合进故事之中,然后以强大无比的视觉特效进行再包装,最后整合出一个让大部分观众都感到满意和刺激的电影。

在《2012》中,“中国元素”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表现最多,而且是最正面的一次。拯救人类的方舟计划就是在中国进行的(从地貌来看,应该是在西藏),导演借片中讨厌的美国佬之口,感慨了一句:(大意)这样巨大的工程量只有中国才可能做到!(顺便小拍了一下内地观众的马屁)

很明显,好莱坞已经把中国内地这个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看作是未来最有潜力的市场,所以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用这些中国元素来迎合内地市场。不过在影片上映之前,我看到有些发行方宣传中甚至提及什么“中国拯救世界”和“汶川精神”,我不得不说这就属于一厢情愿的过度宣传,以至于到了有点意淫的程度。但中国和拯救世界没什么太大关系,只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已。而本片和汶川更是扯不上什么关系。

(片中一个扮演中方藏族工人的演员黄经汉在《黑暗骑士》中扮演了那个被蝙蝠侠虐的香港坏蛋刘先生,而扮演这个角色奶奶的演员,则是华裔女演员卢燕,她演一个藏族老奶奶,看着有点怪,主要是比较白胖,不像藏族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紧张刺激的特效场面以及扣人心弦的剧情中间,导演还随时不忘给观众添加点幽默小佐料。片中类似的闪光点不少,至于说你能感觉到多少,就看你的笑点如何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作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欧洲人,估计对美国也不是很喜欢,所以里面没少埋汰美国人。看过《后天》的就知道,美国总统在他的电影中基本是很难活下来的。

片中男主角带领一家人逃难时,为了能到中国,和一个俄罗斯百万富翁(好吧,他是亿万富翁,因为他能买得起三张方舟船票,这船票可是每张价值 10亿欧元的)一起上了一架大飞机。这家大飞机是安东诺夫An-225超大型军用运输机,起飞重量超过60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小朋友看到后惊叹一声,俄罗斯百万富翁得意地说,这是俄罗斯产的。(An-225实际上是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研技术联合体研制的,严格说来还不能算是俄罗斯的。该飞机最大航程15400公里,在片中该飞机在不中途加油的情况下一次性从美国西海岸飞到了中国四川。)

对于大刘的粉丝们,我得说,大刘的影子在本片中时常隐约闪现。例如灾难来临,如何选择谁能上方舟谁不能上?只要熟悉大刘作品的读者,不难得出自己的答案。

而大刘在《黑暗森林》中的一句名言在本片中也变相地得到了体现: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

幕后 即将来临的世界末日

若论当今好莱坞谁最热衷于灾难题材,罗兰·艾默里奇的名字必然首屈一指。这位曾经执导过《独立日》、《后天》等灾难大片的导演,历来作品皆以摧毁人类文明为乐趣。这次他选择了世界末日做噱头的《2012.》,对于这部新作,罗兰·艾默里奇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以拍摄灾难片为主,很多人都对我说过,他们很喜欢《后天》那样的电影,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告诉我,看到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毁灭,会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开始琢磨2012年世界末日这个题材。其实拍摄独立日的时候我就已经有想法拍摄1999年的世界末日,可惜那时候时间已经赶不上,所以在2006年我就开始构思《2012》的故事,这次我们要赶在地球毁灭前拍摄好这部电影(笑)。”

谈及为何如此钟情灾难题材,罗兰·艾默里奇说:“灾难电影是一种冲突会很强烈的电影,当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可能会抛弃掉很多需要细细思考的元素,这是一种很极端的对决,关系着生命的存亡,是你死我活,力量悬殊的一种较量,大家很容易就被这种题材的电影所吸引。对我而言,我喜欢描述城市遭受虚拟的劫难,那样会让大家警醒,居安思危。《2012》讲述是一种可能性,地球会不会在2012年迎来他的终点,如果是真的,人类文明何去如从,地球上的居民又该怎么办?电影着重表现了这些内容。”

“我很满意《2012》”,罗兰·艾默里奇这样评价自己的新作,“这部电影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制作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赶在今年的圣诞之前推出这部作品,这跟我原计划的拍摄完成的时间提前了很久。所以这就导致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完许多事情,尤其是电脑特效,特效是这部作品的重中之重,这次的特效镜头非常多,我第一次感到有这么大的压力。制作组需要在世界各地实地取景,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呈现这些城市的毁灭镜头,有一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几乎天天开会,反复讨论着许许多多的细节。所幸的是这一切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

约翰·库萨克独挑大梁

在《2012》中约翰·库萨克扮演的主角戏份最多。为何要挑选约翰?罗兰·艾默里奇说:“很奇怪,当我开始构思故事的时候,在脑海里,男主角的样子就是约翰·库萨克。我看过他过去的一些作品,他对于惊悚题材把握得很到位,我喜欢捕捉他在片长一些即兴的演出,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许多有趣的元素。”

而对于约翰·库萨克本人而言,接拍过大量独立电影,同时也有着《致命ID》、《1408幻影凶间》等口碑不错的作品的他,对于《2012》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并不完全认为这部电影是我的独角戏。我的角色最重要的作用是联系着影片的各个角色,大家一起才构成了这部电影。在影片里我是一个学者,我喜欢这种高级知识分子的角色,因为拯救世界的总会是这种人(笑)。”

同时也担任本片编剧的罗兰·艾默里奇,详细阐述了他如何设计约翰·库萨克所扮演的角色:“所有这样的灾难电影都需要一个有着相对权威性,同时也有着某些弱点的角色。在迈克尔·贝的《世界末日》里,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我觉得非常经典,他是一个非常真实也有非常有个性的人,最后他所做出的牺牲决定也合情合理,一部优秀的灾难片,理应有这样充满人性的平凡人角色。基于这个想法,我创作了约翰·库萨克饰演的杰克逊·柯蒂斯,在影片里,杰克逊·柯蒂斯面对了许多危难,同时还要拯救家人,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平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他的戏份很重,影片大然部分时间都围绕着他展开,约翰·库萨克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花絮 本片原名为《再见亚特兰蒂斯》(Farewell Atlantis)。

《2012》投资2亿美元,是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电影里成本最高的一部。

《2012》的预告片制作时,影片的配乐尚未完成,所以使用了《闪灵》的原声音乐。

实际上,2012年的末世论是一种西方思想,并非玛雅人所创,相反,玛雅人只是认为在2012年之后,世界会进入一个新纪元,这与世界末日并无太大关联。

本片原计划是在2010年公映,但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于2008年的作品《史前一万年》票房和口碑均十分不理想,因而罗兰·艾默里奇加快了《2012》的制作速度,本片也得以提前一年问世。

与罗兰·艾默里奇的其他导演作品一样,《2012》的剧本创作同样有罗兰·艾默里奇参与。

鉴于《2012》里出现的大量描述真实城市发生灾难的情节和镜头,MPAA曾经为该片的分级而产生过激烈争执,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该片应分级为R。不过最后考虑到本片确实没有出现太过血腥的段落,《2012》最后还是分级为PG-13。

回答2:

《2012》在中国拿下票房冠军,其许多原因和该片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原因相同。很显然,颇具视觉冲击的特效对太平洋两边的观众都具有吸引力。但在北京,中国人对该电影的观感稍微不同。这是我记忆当中首次有好莱坞大片正面描写中国人(片中在世界末日中拯救人类的巨型方舟属于“中国制造”)。

在经济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学家们谈论中国将拯救世界已有一段时间了。据世界银行此前的预测,如果中国GDP今年增长8.4%,那将能抵消美国、欧元区和日本GDP下降3/4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但这种对中国的正面描写,此前从未出现在电影中,显然现在的这部影片让许多中国观众很高兴。中国的审查者也感到满意,他们每年只允许20部外国电影上映。在中国放映的《2012》未经删减,而不是像《碟中谍3》一样,其发行人不得不删除负面描写中国人的镜头。

不过,一些中国人对美国拍摄此片的意图表示怀疑。批评者说,导演罗兰·埃默里赫写剧本时显然考虑到了中国的票房。这听上去不太可信。没错,中国有13亿人,有朝一日会有更多中国人去看电影,但去年美国的票房收入是中国的15倍。

在影片中,当从华盛顿废墟逃到中国西部高山的白宫高官,第一次看到巨型方舟时,他惊呆了。“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他惊呼,“我想,我们有生之年都做不到。”这或许是当现在西方人亲临中国,看到这里的桥梁、住房和电站一夜之间拔地而起时,最常见的反应。

事实上,对西方人而言,这部影片只是强化了我们对中国人的老一套看法。一家中国门户网站的帖子抱怨道:“《2012》里对中国人的刻画和以往的美国电影一样——他们都是劳工。”

回答3:

  1,要学会开车。当然不止在你家小区开开或是上班下班开开,而是要像《2012》男主角一样能够把轿车跑车甚至破烂的拖车当作越野飞车来开。请务必学会此项技能,如果未能如愿达标,那就赶快跟身边会开飞车的人拉拢关系吧。
  2,要学会开各种飞机。但是不需要过于“专业化”,如片中的继父那样学过一丁点就好。飞机类型能够越多越好,如果未能如愿达标,那也请赶快巴结身边会开飞机的熟人。
  3,接下来的三年请务必留意广播中的怪异电台,如果提到关于政府阴谋和世界末日的内容,需速速与该播音员联系,就算他在荒郊野外密林深处也要找到他,或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线索。
  4,当然你也可以尽快认识一个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家,如果关系足够好或许你能从他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5,尽量学习多种语言,求救之时以便沟通,特别是藏语。
  6,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你的知名度,就像片中男主角兼职作家一样,在危急关头或许能被你的FANS认出救你一命。
  7,购置一部好手机,虽然平时它经常收不到信号,但在世界末日的最后关头它会带给你巨大惊喜:就算全世界几乎被毁灭殆尽了,你仍然有可能用手机拨通千里迢迢之外或大洋彼岸朋友的电话然后来一段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告白,例如片中地质科学家在西藏的雪山上接到了朋友从印度打来的临终电话。
  8,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刻,除了家人和西藏人,谁都不能相信。如果可以,尽快交个西藏朋友,如果是个技术工人更佳。
  9,没事不要待在海上;尽早搬离岛国,沿海城市,地震断裂带和火山地区;没事就去喜马拉雅山上待着,有可能你根本不用逃生就能活下来。
  10,锻炼身体。能够应付天寒地冻的环境,水性要足够好。多多跑步,最好是能追上正在起飞的飞机。
  11,如果地陷,浓烟和火光在你身后追逐你,或者你开的汽车飞机面临可能逾越不过的障碍物,请一定要相信自己,咬紧牙挂闭上眼睛使劲向前冲,你会成功化解危机的。
  12,如果有个工作招聘关于去喜马拉雅山脉修建东西,尽力争取到此工作。

回答4:

原因?好吧 电影才上映不长时间但是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因为它的内容,我这么说或许是多余的,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如果说单纯的听2012,你是不知道他是什么题材的电影的,这跟超人啊蜘蛛侠啊钢铁侠啊什么的不一样,也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内容才会吸引大家去看,看什么?看世界末日。用世界末日来形容其实是不确切的,那只是我们人一贯的看法,因为最后人类还存活着,虽然数量不多。不说票房,这部电影也是成功的,现在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我想2012正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不是钱不是房子不是车子,而是我们的家园。前几天世界环境保护峰会才开始,或许更加突出了2012诠释的本质,不是说2012年就怎么怎么样,它只是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让我们展现所谓的世界末日,让我们有意识的去关心地球,让我们意识到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电影的成功与否第一当然看票房,这个它无疑是成功的。第二呢?正如我所说,看影响,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部科幻片,但是我想我们更应该把它看做是一部警示片!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